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賞析壹下《有的人》

賞析壹下《有的人》

賞析

這首詩手法簡單,語言明快直接,觀點立場鮮明、毫不含糊,其中所表達的觀點也是壹針見血,使人能夠直接領會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詩人從開遍到結尾,反復使用簡明的對比手法來寫兩種人,這兩種人相互對照和映襯,因此而使其中偉大的更偉大,卑劣的更卑劣。

這樣的對比不是從單壹的而是豐富的多角度展開,“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詩人首先指出這樣壹種現象,然後從這個現象出發,再壹壹從多個角度進行比較,從這兩種人的靈魂、動機、行動、後果上來探究其原因。

之所以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是因為他“騎在人民頭上”,而且感到自己的偉大;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但是“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這樣的從靈魂深處是卑劣渺小的,從動機上講是貪婪自私的。

從後果上講是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並與人民為敵的,所以,“人民把他摔垮”,“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而相反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是因為他“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情願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他活著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所以,人民永遠記住他,“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都是青青的野草”,群眾把他擡得很高很高。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善用對比,對比造成兩種生死觀的巨大落差,更有助於揭示其美醜、善惡的本質區別;同時,這種對比是貫穿全篇各節的。

從全詩而言則是用了鋪陳手法,依次展開。文中多處暗引魯迅的詩文,如“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源於魯迅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則源於魯迅《野草·題辭》中“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壹旦噴出,將燒盡壹切野草,以至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數句。化用魯迅詩文以謳歌魯迅精神,形象而又鮮明,能更透徹更貼切地表達詩作的主題。全篇語言凝練,富於節奏感。情感表達在對比中產生強烈的效果。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49年11月1日。1949年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壹次公開地隆重紀念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

臧克家親身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並去瞻仰了魯迅故居,這首詩就是之後詩人為了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 - 2004年2月5日),山東諸城人;傑出詩人,著名作家、編輯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第六、七屆榮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學會會員。

曾任《詩刊》主編,第壹部詩集是《烙印》,主要諷刺詩集《寶貝兒》,文藝論文集《在文藝學習的道路上》。其短詩《有的人》被廣泛傳頌,且被選入六年級上冊人教版第二十課;《說和做——記聞壹多先生言行片段》入選七年級下冊人教版第二課。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獲獎,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1988年4月,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文學期刊編輯榮譽獎。

1991年10月,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1月,獲首屆“廈新杯-中國詩人獎”終身成就獎;同年12月,2003年12月,《臧克家全集》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臧克家的詩篇幅短小,卻頗具概括力。他除有意識學習古典詩詞的結構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風格之外,還苦心追求詞句的新穎、獨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語化。建國後,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是他這類詩中的代表作。

百度百科—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