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壹處因望 原文: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壹處因望翻譯:
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關內壹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壹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壹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家業在災年中蕩然壹空,兄弟分散各自妳西我東。
戰亂過後田園荒蕪寥落,骨肉逃散在異鄉道路中。
吊影傷情好像離群孤雁,漂泊無蹤如斷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該傷心落淚,壹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字詞解釋:
⑴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
⑵關內:關內道,轄今陜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
⑶阻饑:遭受饑荒等困難。
⑷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間任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主簿。
⑸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時為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⑹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白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⑺符離:在今安徽宿縣內。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⑻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陜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⑼時難年荒:指遭受戰亂和災荒。荒,壹作?饑?。
⑽世業:祖傳的產業。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業田?,人死後,子孫可以繼承?世業田?。
⑾羈旅:漂泊流浪。
⑿寥落:荒蕪零落。
⒀幹戈:古代兩種兵器,此代指戰爭。
⒁吊影:壹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
⒂千裏雁:比喻兄弟們相隔千裏,皆如孤雁離群。
⒃辭根:草木離開根部,比喻兄弟們各自背井離鄉。
⒄九秋蓬:深秋時節隨風飄轉的蓬草,古人用來比喻遊子在異鄉漂泊。九秋,秋天。
⒅鄉心:思親戀鄉之心。
⒆五處:即詩題所言五處。
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秋(799年)至貞元十六年春(800年)之間。其時詩人到符離(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後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貞元十五年(799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節度使董晉死後部下叛亂。三月,彰義(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平叛戰爭規模較大,時間亦長。此即詩題所言?河南經亂?。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內。由於?河南經亂?使得?關內阻饑?。值此人禍天災紛至沓來之際,田園荒蕪,骨肉離散,詩人不免憂國思親,傷亂悲離。就在這壹年秋天,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天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詩大約就寫於這壹時期。見祖業壹空,兄弟姊妹失業羈旅,天各壹方,於是有感而作。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壹處因望賞析:
這是壹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戰亂給家庭帶來的災難,懷念諸位兄弟姊妹。表達了身世飄零的感傷情緒。題目很長,題中直接交待了寫作的原因、背景,可以當作序言: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裏,祖傳的家業蕩然壹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壹方。回首兵燹後的故鄉田園,壹片寥落淒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時難,即指題目中所說的?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到白居易和產業,經過這場戰亂已蕩然無存,骨肉兄弟們為了生計也不得不背井離鄉、各奔東西。下壹聯寫戰亂結束後的淒涼景象。戰亂紛爭終於結束了,然而,田地荒蕪,雜草叢生,骨肉親人仍流離失所,漂泊者相望於道。這兩聯以作者的親身經歷,描寫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歷來,戰爭帶給人民的都是無窮無盡的災難,親人們有家不能回,戰爭壹起,田地、產業個部付諸東流,勞命傷則壹,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來承擔,興、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壹方,猶如那分飛千裏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麽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壹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裏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淒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
結尾,詩人用?明月?這壹自古以來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點明了題意。孤單的詩人淒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壹樣潸潸淚垂吧!這壹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裏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壹幅五地望月***生鄉愁的圖景,形成了默契。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作者資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壹。白居易與元稹***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香山。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壹處因望就為您介紹到這裏,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妳想要的詩句、古詩詞,這裏都有!
關註微信公眾號:miyu_88,精彩內容每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