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楊柳的詩詞

楊柳的詩詞

詩經》是我國古代的第壹部詩歌總集,其中就有詠柳的詩。詩說“昔我往矣,揚柳依依”,詩借助柳絮依依,寄托懷往之情。很著名的詠柳詩當推古唐詩人賀知章的《詠柳》詩了:

碧玉裝成壹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條。

不知細葉誰栽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用絲條細帶比喻柳條,詩人借助豐富的想象,別出心裁地嘔歌了迷人的春天。在春風吹拂之下,柳樹抽芽長葉,正是細如剪刀的春風,“裁”出萬條碧綠的柳條,裝扮出這綠意盎然的春天。

白居易的《楊柳枝》則將初春新柳的婆娑輕揚,弱不勝鶯的風姿,描寫得細致入微。詩道:

依依裊裊復青春,

勾引春風無限情。

白雪花繁空撲地,

綠絲條弱不勝鶯。

唐宋八大家之壹的韓愈,觀察柳絮形狀很細致,他的《池上絮》堪稱鞭辟入裏之作:

池上無風有落暉,

楊花晴後自飛飛。

為將纖質淩清鏡,

濕卻無穹不得歸。

這裏,楊花即柳絮。夕陽胡畔柳絮滿天,楊花飄落水面,被水浸濕再也不能飛起來。詩人通過這壹細節描繪,體現出陶醉於旖旎的大自然風光的情趣。

唐代詩人吳融有壹首《楊花》則又有另番滋味:

不鬥濃華不占紅,

自飛晴野雪朦朦。

百花長恨風吹落,

唯有楊花獨愛風。

詩表的是對楊花的肯定。楊花雖然沒有百花艷冶的顏色,但是卻有著百花所沒有的個性。它不懼怕風吹雨打,反而憑借風力,在空中像雪花似的自由自在飛舞,別具壹格。

清代周誌蕙有壹首《柳》詩雲:

歲歲逢春春可憐,

爭禁三起又三眠。

絲絲愁緒隨風亂,

濯濯豐姿著雨妍。

古渡欲牽遊子棹,

離亭留贈旅人鞭。

壹聲長笛河槁晚,

回首蒼茫幾樹煙。

這首詩雖然題名為“柳”,卻抒發了遊子的離情。岸邊長長的柳條仿佛舍不得遊子遠去,要牽住即將啟程的船。柳樹被人格化了。暮色蒼茫中,船上的遊子也頻頻回首眺望河邊如煙的垂柳,好象在向親人作別。

我國古代與柳有關的掌故就更多了,這裏僅舉壹例。清代西征大將軍左宗棠斬驢的故事和後人的頌詩,至今仍在西北地區廣為傳頌。

清朝同治年間,俄國軍隊霸占北疆領土,朝廷派左宗棠為大將軍,西征抗敵。同治五年(1866年),左軍揮師入甘,但見沿途“赤地如剝,禿山千裏,黃沙飛揚。”左即傳令:“凡大軍經過之處,必以植樹迎候,否則,無論巡撫、縣令,提頭來見。”軍令如山倒,很快地,大軍明天到哪,樹就先天栽到了哪。左率軍壹路廝殺到北疆。返回時,沿途已是“千裏隴原,柳絮娜娜”。在凱旋途中,左宗棠見壹些樹皮剝落,以致枯死。左下車細看,發現壹棵樹下系著壹頭驢子,它正在啃柳樹的皮,左宗棠當即火冒三丈,下令侍衛,將驢牽到酒泉城內鼓樓下,然後擊鼓傳令,集合軍民、官吏前來聽令受訓。左站在鼓樓上,下令當眾斬殺驢子,並宣布,若有人膽敢破壞柳樹,與驢同罪,格斬勿論。人們心膽俱驚,誰也不敢再傷壹棵柳樹,幾年以後,柳樹成蔭。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左大將軍植樹愛柳的功勞,就將左公西征時所栽的柳樹起名為“左公柳”,甘肅巡撫楊昌浚,還寫了壹首膾炙人口的詩,以贊頌此項功德。詩雲:

大將西征人未還,

湘湖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裏,

引得春風度玉關。

關於楊柳的古詩句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陶淵明的“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賀知章“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劉禹錫的“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韓愈的“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毛澤東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

“年年柳色,灞橋傷別”

為近都門多送行,長條折盡減春風”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輕輕柳色新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趙孟頫的“野店桃花紅粉姿,陌頭楊柳綠煙絲。不因送客東城去,過卻春光總不知”

喬吉的“瘦馬馱詩天壹涯,倦鳥呼愁村數家。撲頭飛柳花,與人添鬢華”

“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知有後會甚時節”

“西城楊柳弄輕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柳外樓高空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百柳詩》集 李青

《煙柳》詩曰:“飄緲微光照綠詩,樹腰半露影參差,淡抹輕籠迷曉色,不知何處叫黃鸝。”

《春柳》詩曰:“金粉半銷絲漸長,半姿濯濯比王郎,間紫參紅春意鬧,午風常帶百花香。”

《夏柳》曰:“獵獵風浦***野塘,農陰輕護怯嬌陽,日長正足三眠夢,又聽蟬聲噪晚涼。”

《池柳》詩曰:“春草晴波漾細紋,幾枝斜橫綠紛紛,鑿地偷將壹片天,垂楊倒影起青雲。”

楊柳的千種風姿,萬種風情,無不洋溢著詩意。歷代文人墨客尤其寵愛它,以柳入詩的大概不下幾千首。成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淵明的“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賀知章“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劉禹錫的“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韓愈的“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毛澤東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楊柳走進詩詞,為詩詞增色;詩詞裝扮楊柳,使楊柳傳情。

從《詩經》開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天下千樹萬樹,“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人們送別偏要折柳寫柳,這是因為“柳枝依依”,含情脈脈,“條條有情”的緣故。古人取其義表示眷戀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諧,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折柳送別,自漢朝以來就有了。南朝樂府民歌有“上馬不促鞭,反折揚柳枝,碟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反映了那時贈別,馬上的、馬下的都折柳。

送別難免有離別之苦,古代人們所處的環境與條件,使離別後的重逢成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為永別。離別就這樣表現了生命的不自由,為了生命價值的實現,人們不得不承受空間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懼,承受與親朋好友故鄉故土告別的感情折磨。這壹切,都使別離蒙上壹層悲切憂傷痛苦迷茫的情調,盡管春光無限,人們也會黯然傷神。“楊柳岸”成了淒苦離愁的地方,“煙柳斷腸處”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淒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別更是盛行,長安灞橋,專門種植了許多楊柳,供人們離別時候攀折。據《三輔黃圖》說:“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此橋,折柳贈別”故又名銷魂橋,從漢、唐

以來,這兒不知演過多少人間悲劇,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學士將它攝入詩篇。“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年年柳色,灞橋傷別”,可見,在灞橋握別的離情有多麽深厚,詩人把送別離恨寫得銷魂蝕骨。“為近都門多送行,長條折盡減春風”,大家送行,走出長安都門,離人去了,長條折盡,春色又減去幾分。“會得離人無限意”的楊柳,就這樣充當人們離愁別恨的載體,“千絲萬絮惹春風”,留下了壹串串帶淚的故事。這些離別詩都被壹種千回百結的愁腸所纏繞,被壹種淒風苦雨的色彩所籠罩。直到王維壹曲陽關三疊,高歌“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輕輕柳色新”,壹場清爽明亮的朝雨,灑洗了亙古如斯、哀怨淒苦的“輕塵”,“柳色”更新,終於使離別透露出壹種富於希望的情調。

畢竟,“多情自古傷離別”,王維的“朝雨”沖不走詩人們太多的淒涼悲苦與無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景物組成了壹個蕭瑟颯然的環境,再加壹個別酒醒、不見情人的“我”,烘托出了離別者的內心苦楚,使讀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壹片悲愁難己的情懷。“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當年幼柳的嫩枝,如今都已成了衰颯垂老的古柳了,真是歷盡滄桑,令人觸目傷懷,

詞人寫折柳送別的人間悲劇,壹個“幾”字,把多少人、多少代的***同悲哀壹筆寫盡了。周邦彥的“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表面上看來是愛惜柳樹,深層的涵義卻是感嘆人間離別的頻繁,情深意摯,耐人尋味。

元朝趙孟頫的“野店桃花紅粉姿,陌頭楊柳綠煙絲。不因送客東城去,過卻春光總不知”描寫了郊外楊柳春光的美麗和易逝,以及送客時的惆悵心情。喬吉的“瘦馬馱詩天壹涯,倦鳥呼愁村數家。撲頭飛柳花,與人添鬢華”抒寫了浪跡天涯的詩人在旅途上盤纏郁結的愁思。

“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知有後會甚時節”,“西城楊柳弄輕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壹代又壹代的人都將離恨付楊柳,壹片煙水淒迷中,有著太多太多的離愁別恨,濃郁得讓人透不過氣來,難怪“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