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窗意象的詩句如下:
聽風聽雨小窗眠。舊詞新句,幽窗時時並閱。壹枕小窗濃睡。勸我早歸家,綠窗人似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記當時、只有西窗月。窗外芭蕉窗裏燈。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長伴讀書人。月橋花榭,瑣窗朱戶。
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壹種藝術形象,多用於藝術通象。根據說文解字來說,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於更好的理解可以說是在大腦裏的意思圖象”。意象通過抽象、通象等來產生更有深度的意象。意象是人類大腦意識活動的產物。
基本介紹:
現代西方文學流派。20世紀初由英美等國青年詩人在倫敦組成,他們受東方古典詩歌的影響,提倡壹種“堅實”的文風,強調用客觀的準確的意象代替主觀的情緒發泄。
龐德在《詩刊》上發表綱領,聲稱應當描繪“意象”即“壹種在壹剎那間表現出來的理性與感性的集合體”,準確的意象能使懷疑找到它的“對應物”要求觀察精確,表現具體而簡潔,不加渲染。
不帶任何壹般化的評論,用詞平易,題材不拘,格律解放,是對英國維多利亞朝代陳腐和含糊詩風的反駁。其濃縮、凝練詩情,藏而不露卻又容易感受的特色,
對歐美現代文學創作和批評有較大的影響。但其意象在容量和深度上的拘謹,又限制了感情的抒發。代表人物還有杜麗特爾、奧爾丁頓等。
意象理論在中國起源很早,《周易·系辭》已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不過,《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現為陽爻和陰爻兩種組合符號,這兩種符號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來記錄天地萬物及其變化規律的。
後來發展到歷史、哲學範疇。詩學借用並引申之,“立象以盡意”的原則未變,但詩中之“象”已不是卦象,而是具體可感的物象。“這種創造意象的能力,永遠是詩人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