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王昭君出塞詩句杜甫

王昭君出塞詩句杜甫

1. 杜甫關於王昭君的詩句

杜甫關於王昭君的詩句 1.杜甫寫的關於昭君的詩,有哪些

詠王昭君的詩詞很多,最著名的當推杜甫寫的那首七言律詩: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明妃”即王昭君。“青冢”是王昭君的墓。據說每到秋天,四野枯黃,唯獨昭君墓上之草獨青,故名“青冢”。此詩重點在寫壹個“怨”字——“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根據詩人的看法,昭君出塞,當然是“悲劇”了。後世的元人雜劇;也都是因襲杜詩的觀點,把王昭君寫成哭哭啼啼出塞,甚或把她的結局寫成投崖自盡。這當然是違反歷史事實的。事實是她嫁給匈奴王呼韓邪單於,號寧胡閼氏。呼韓邪死,她又嫁給呼韓邪前妻之子復株累若鞮單於。她是壽終正寢,喪在匈奴的領土的。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王安石那兩首《明妃曲》為代表。

2.有哪些杜甫寫的詩是關於昭君的

杜甫關於”王昭君“的詩只有壹首,另關於”王昭君“的詩如下:

1、《詠懷古跡·其三》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2、《昭君怨》唐·施肩吾

馬上徒勞別恨深,總緣如玉不輸金。

已知賤妾無歸日,空荷君王有悔心。

3、《解昭君怨》唐·王睿

莫怨工人醜畫身,莫嫌明主遣和親。

當時若不嫁胡虜,只是宮中壹舞人。

4、《賦昭君冢》唐·張祜

萬裏關山冢,明妃舊死心。恨為秋色晚,愁結暮雲陰。

夜切胡風起,天高漢月臨。已知無玉貌,何事送黃金。

5、《昭君怨二首》唐·張祜

萬裏邊城遠,千山行路難。舉頭唯見日,何處是長安。

漢庭無大議,戎虜幾先和。莫羨傾城色,昭君恨最多。

3.“杜甫”有壹首寫“王昭君”的詩是什麽

原文;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唐代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釋義: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壹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裏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壹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於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遊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4.杜甫有壹首寫王昭君的詩是叫什麽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夜月

壹作:月夜 環佩 壹作:環佩)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是組詩《詠懷古跡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贊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托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5.杜甫有壹首寫王昭君的詩是叫什麽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題解《詠懷古跡五首》是壹組七言律詩,作於大歷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陸續寫成。

此為第三首,是杜甫離開夔州東下、途經荊州府歸州(今湖北秭歸)東北四十裏的昭君村時所作。有人認為,“詠懷”、“古跡”本是兩題,後人誤合為壹,如果並讀,則不成話;有人則認為,借古跡以詠懷,詠古即詠懷,壹題而兼有二義。

從詩的內容主旨說,這兩種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語義而言,將“詠懷古跡”解釋為“歌詠懷抱、古跡”,“詠”字下有兩個賓語,壹為“懷”,壹為“古跡”,讀起來很別扭。而將“詠懷古跡”直接解釋為借古跡以詠懷”,用以解釋詩的內容主旨是確切的,但用以解釋題目含義,則不免牽強。

實際上,“詠懷古跡”就是“懷古”,“詠懷”二字都是動詞,意為歌詠懷念,題目之義就是歌詠和懷念古跡。句解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三峽之中,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相依相連,壹齊奔向荊門。就在那壹帶,還保留著生長明妃的山村。

首聯點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環境。“荊門”,指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荊門以西多山嶺。

今湖北秭歸有昭君村,在與巫峽相連的荊門山裏,傳說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湖北秭歸人,漢元帝時宮女。

竟寧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給匈奴呼韓邪單於,後死於匈奴。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也稱明妃。

交待地點,本來是很平常的起頭,卻寫得極有氣勢。壹個“赴”字突現了三峽和荊門那種山連嶺接、雄奇生動的走向和動勢,所以《唐宋詩醇》評為“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阪,明珠走盤”。

讀者的視線壹下子被吸引到荊門這個點上,進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雖為女流,但她身行萬裏,心與故國同在,芳名萬古長傳。

其人其事,有壹種悲壯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長的地方那樣,氣象不凡。所以在詩人筆下,這畫面的底色,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後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

頷聯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壹生的遭遇。《後漢書·南匈奴傳》載,呼韓邪單於死,昭君曾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不許,昭君終死於匈奴。

“壹去”是悲之始,“獨留”是悲之結。“壹”,這裏是獨自壹人的意思。

“連”,指連姻,即“嫁”。“紫臺”,即紫宮,帝王所居之處。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二十裏。傳說當地多生白草,獨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稱“青冢”。

“向”,這裏是“在”的意思。“黃昏”,當作“昏黃”,這裏指昏黃的風沙。

壹是為了與上句的“朔漠”對仗,二是為了協韻,所以倒裝,就像宋代林逋《山園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壹樣。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單憑畫圖約略看識,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顏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歸,能夠帶著環佩在月夜歸來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因宮女太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為宮女畫像,便於隨其臨幸。

宮女們爭相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醜。後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憑畫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臨行時,才發現她青春貌美,閑雅大方。

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將畫工處以死刑。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生前不遇的原因,並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後的月下幽魂相對照,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後魂魄歸來也是枉然!同時,詩人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壹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也借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省識”,猶略識,即未仔細辨認。 “環佩”,古時女性的裝飾物,這裏代指昭君。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千載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雖死,其怨難平,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

“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

故詩人稱其樂曲為“胡語”。傳說漢武帝嫁公主(實為江都王女)於西域烏孫王,公主悲傷,胡人乃於馬上彈琵琶以娛之。

後人把這些與昭君的故事攙合起來,寫出《昭君怨》等琴曲,於是,就有王昭君慣彈琵琶的說法。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

昭君之怨,主要是壹個遠嫁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杜甫當時身處異地、遠離故鄉的處境和昭君相似,從詩題《詠懷古跡》可知,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評解《唐宋詩醇》評價這首詩說:“詠明妃者,此為第壹。”清代唐汝詢《匯編唐詩十集》中說:“此篇溫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也說:“詠昭君詩,此為絕唱。”《網師園唐詩箋》幫腔說:“奔騰而來,悲壯渾成,安得。

6.“杜甫”有壹首寫“王昭君”的詩是什麽

原文;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唐代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釋義: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壹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裏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壹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

作者於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遊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7.杜甫有壹首寫王昭君的詩是叫什麽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題解 《詠懷古跡五首》是壹組七言律詩,作於大歷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陸續寫成。

此為第三首,是杜甫離開夔州東下、途經荊州府歸州(今湖北秭歸)東北四十裏的昭君村時所作。 有人認為,“詠懷”、“古跡”本是兩題,後人誤合為壹,如果並讀,則不成話;有人則認為,借古跡以詠懷,詠古即詠懷,壹題而兼有二義。

從詩的內容主旨說,這兩種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語義而言,將“詠懷古跡”解釋為“歌詠懷抱、古跡”,“詠”字下有兩個賓語,壹為“懷”,壹為“古跡”,讀起來很別扭。而將“詠懷古跡”直接解釋為借古跡以詠懷”,用以解釋詩的內容主旨是確切的,但用以解釋題目含義,則不免牽強。

實際上,“詠懷古跡”就是“懷古”,“詠懷”二字都是動詞,意為歌詠懷念,題目之義就是歌詠和懷念古跡。 句解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三峽之中,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相依相連,壹齊奔向荊門。就在那壹帶,還保留著生長明妃的山村。

首聯點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環境。“荊門”,指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荊門以西多山嶺。

今湖北秭歸有昭君村,在與巫峽相連的荊門山裏,傳說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湖北秭歸人,漢元帝時宮女。

竟寧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給匈奴呼韓邪單於,後死於匈奴。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也稱明妃。

交待地點,本來是很平常的起頭,卻寫得極有氣勢。壹個“赴”字突現了三峽和荊門那種山連嶺接、雄奇生動的走向和動勢,所以《唐宋詩醇》評為“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阪,明珠走盤”。

讀者的視線壹下子被吸引到荊門這個點上,進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雖為女流,但她身行萬裏,心與故國同在,芳名萬古長傳。

其人其事,有壹種悲壯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長的地方那樣,氣象不凡。所以在詩人筆下,這畫面的底色,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後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

頷聯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壹生的遭遇。《後漢書·南匈奴傳》載,呼韓邪單於死,昭君曾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不許,昭君終死於匈奴。

“壹去”是悲之始,“獨留”是悲之結。“壹”,這裏是獨自壹人的意思。

“連”,指連姻,即“嫁”。“紫臺”,即紫宮,帝王所居之處。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二十裏。傳說當地多生白草,獨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稱“青冢”。

“向”,這裏是“在”的意思。“黃昏”,當作“昏黃”,這裏指昏黃的風沙。

壹是為了與上句的“朔漠”對仗,二是為了協韻,所以倒裝,就像宋代林逋《山園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壹樣。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單憑畫圖約略看識,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顏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歸,能夠帶著環佩在月夜歸來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因宮女太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為宮女畫像,便於隨其臨幸。

宮女們爭相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醜。後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憑畫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臨行時,才發現她青春貌美,閑雅大方。

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將畫工處以死刑。 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生前不遇的原因,並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後的月下幽魂相對照,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後魂魄歸來也是枉然!同時,詩人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壹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也借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省識”,猶略識,即未仔細辨認。 “環佩”,古時女性的裝飾物,這裏代指昭君。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千載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雖死,其怨難平,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

“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

故詩人稱其樂曲為“胡語”。傳說漢武帝嫁公主(實為江都王女)於西域烏孫王,公主悲傷,胡人乃於馬上彈琵琶以娛之。

後人把這些與昭君的故事攙合起來,寫出《昭君怨》等琴曲,於是,就有王昭君慣彈琵琶的說法。 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

昭君之怨,主要是壹個遠嫁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杜甫當時身處異地、遠離故鄉的處境和昭君相似,從詩題《詠懷古跡》可知,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評解 《唐宋詩醇》評價這首詩說:“詠明妃者,此為第壹。”清代唐汝詢《匯編唐詩十集》中說:“此篇溫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也說:“詠昭君詩,此為絕唱。”《網師園唐詩。

8.關於王昭君的詩句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家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壹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兩人都對昭君出塞,墻予無限的憐惜與感嘆。另外還有: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家使人嗟。

王安石也有吟詠王昭君的詩,他另創新意,不落俗套,認為王昭君未必就是壹件壞事,如: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說無語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植拔春風手,彈著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家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此外歐陽修的“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也與王安石的意思相同,前後輝映,以理度情,從人性角度著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後的悲苦之余,也未嘗沒有另壹種迷離心情,也未嘗不是人生價值的另壹種實現。“青家”墓碑上也刻有:

壹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

這首詩,包括“和親果使邊烽消,鹿閣何人許***論。”總算對王昭君出塞和親,有了公允的論斷。

9.有關杜甫對王昭君出塞的評價和句子

杜甫對王昭君出塞的評價和句子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寫成的詩《詠懷古跡·其三》,具體如下: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從紫臺壹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裏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千載琵琶壹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擴展資料:

《詠懷古跡·其三》這首詩題為“詠懷古跡”,重心是在詠懷上。如果只以昭君之怨作結,只能算是詠史。這不僅理解不到杜甫的情懷,還會產生誤解。以前吳若本、《讀杜心解》等誤把這組詩分為詠懷壹章,古跡四首,就是例子。其實只要結合杜甫做詩時的境況和他在政治上的遭遇來看,就絕不會得出這種結論。因為他借古抒懷的動機很明顯,五首詩的聯系也很密切。他在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深感君臣際會之難;漂泊西南、依人為生的歲月使他痛苦不堪。而中原擾亂他又欲歸不得。所以他詠庾信,寄托自己的鄉關之思。

詠宋玉,慨嘆自己的懷才不遇;詠昭君,譴責君王的美惡不分;詠劉備、孔明,仰慕他們君臣無間的關系。他是借古人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那麽可見,這曲中傾訴的怨曠之思豈止屬於昭君壹人,它分明也是杜甫的怨恨;而不辨美惡的君主又豈止是漢元帝壹人,後來有多少人才仍在抒發著感世不遇的情懷!這壹曲怨恨已流傳千載,誰又能斷言它不再繼續下去?這壹結,切中時弊、含意深遠,正是“篇終接混茫”。

百度百科-詠懷古跡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