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無事莫悲秋

無事莫悲秋

文/袁非

深秋時分,秋風起,秋雨漸涼。落葉結滿愁緒,或黃或枯,紛紛告別枝椏,飄飄灑灑來到地面。人們仿佛同情這落葉的遭遇,即使塞滿人行道,也是盡量選擇避讓,舍不得踩疼它們。迫不得已的打掃,也是輕輕、緩緩把它們歸攏到樹根底下,交還給大地。

落葉代表的含義很多。壹葉知秋,人們把對秋的很多情緒,集到壹片葉子上,可謂承受之重。落葉滿空山,形容深秋的蕭索。秋風掃落葉,形容時令轉換,大自然的殘酷無情。落葉歸根,表達的是遊子渴望回歸故土的願望。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街”、“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葉不更息,斷蓬無復歸”。從古至今,吟詠落葉的詩句車載鬥量,數不勝數。

為何壹片小小落葉,被人們寄予如此深情?其實,要從中國人的傷春悲秋情懷說起。傷春是指古代女子,到了春天看到桃紅柳綠、鶯飛草長,動了懷春的心思。悲秋多是指男子,因為中國古代是男權社會,男子奔走江湖,心念家鄉或戀人,觸景生情,生出無數離愁別緒。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詩經》中的這首傳唱古今的歌曲。雖是表達男女情愛,卻巧妙的把暮秋特有的秋景與情感交融在壹起,借深秋之景把詩人內心的淒清惆悵進行了烘托渲染,開啟了古代文人墨客們的悲秋情懷。

秋有初秋、仲秋、深秋、暮秋。有秋風,秋雨,秋收、秋色,秋霜,秋露。有殘荷,草衰,花敗,葉落。均隱含有枯榮、衰退、離別之意。古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自古有借物詠懷,托物言誌之好。人們對秋寄予了離愁、寂寥、悲苦、相思等情緒。秋也成了中華古詩詞文化淵源流長的壹景,展現了中華文明魅力所在。

之所以秋季在人們心中占有獨特的地位,也跟中國歷史上多戰亂,多離散相關。“沙場秋點兵”,古代很多戰爭發生在秋季,如古代草原民族,若幹次侵入中原,都選在秋這個季節。因為至秋時,草原青黃不接,而秋後少雨,秋高氣爽,正適合放馬南山,到中原“打草”。

古代帝王守獵、殺生,也選擇秋天,叫秋狩。集中處決人犯,也選擇在秋天,叫秋後問斬。征集百姓服徭役,大多也選在秋收後農閑之時。士子參加考試也定在秋季,叫秋試。因為古代信息不通,路途遙遠,出門在外,長期不得歸家,而秋深時鴻雁開始南飛,勾起人們很多思念和悲苦。

古代的詩歌表現秋的詩詞裏,離愁別恨占有很大比重。如“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木落雁難度,北風江山寒”。到唐宋以後家國情懷也占了很大篇章,如李白的《子夜秋歌》,“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範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更有許多意境高遠的佳作,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壹年好景須謹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直抒胸臆,托物言誌,家國情懷,構成了中華兒女悲秋的主題。綿綿數千年,形成了中華兒女秋思文化濃重的壹脈,極具人文情懷。

現代人詠秋傷秋悲秋,多是學古人。其實並不具備生存土壤和自然條件。和平年代,泱泱中華,高鐵速度,航空網密布,高速、高等級公路遍布城鄉。電子時代,數字通訊,微信、移動視頻時刻聯通妳我。尤其是到了秋天,有國慶長假,有山川秀美,有天安門升旗,有內蒙演兵。外有強國外交,內有中國夢正在壹步步實現。海外遊子只要願意,隨時可以圓落葉歸根的夢。傷春悲秋,已從過去的家國愛恨情懷,演變成了純粹的詩文情懷。

活在當下,放眼未來,勸君無事莫悲秋。當我們面對壹片落葉,就把它當壹片葉子吧。靜靜的欣賞金色陽光下落葉的美,盡情放飛我們的詩情。歌唱秋天的美不勝收,山河的壯觀綺麗,中華的盛世輝煌。

2018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