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國藩命褚汝航為水軍統帥,塔齊布為軍先鋒,大小船只240艘,水陸軍17000人。三月,越州戰事不利。4月,在井岡水戰中被太平軍石向珍擊敗。曾國藩壹氣之下縱身跳入水中,幸好被幕僚張守林救了出來。因戰事不利,曾國藩被敕令革職。
2.同治五年(1866),曾國藩奉命進周家口,任欽差大臣,督剿撚軍。曾國藩根據撚軍行蹤不定、機動作戰的特點,采取了“重點防守、清場劃河圈”的對策,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
擴展數據:
政治成就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在“康乾盛世”之後,對清王朝的腐敗和衰落無動於衷。他說:“國家窮,但人心散,很嚴重。”至於“士大夫慣憂容和”,“盛世是不白不黑,不痛不癢”和“恨次骨”。
他認為“吏治不良,皆因群簾而起,求官除簾之弊,至誠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先得民”,危難之時既要德,又要工具的人,要崇尚廉潔,尊重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那些貪贓枉法,中飽私囊的官員,必須嚴懲。
至於國運與民生的財政經濟關系,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在於充分利用余缺,腳踏實地,廉潔奉公。“逐步求整改不是求速效。”曾國藩把農業提到國民經濟的基礎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為先,國民經濟以好年景為功勞”。他要求“在今天的各縣,強調農業是第壹要務。”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