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有虛數的詩

有虛數的詩

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須。

鏡中不知何處得秋霜。

這是李白最著名的詩之壹。

第壹句:“白發三千尺”,這是絕妙的誇張,簡直不可理喻。壹個人的頭發很少超過自己的長度。李白的身材,根據他在《商漢書·荊州》中的自我介紹是“不足七尺長”。據相關史料記載,他當時中等身材。身七尺,發三千尺,不可能。如果是每根頭發的總和,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描述。單看這句話,真的看不懂,但是他接下來這句回答得多好啊!三千英尺意味著很長壹段時間。頭發因為悲傷而變白,

這3000英尺的白發是內心悲傷的象征。“緣分”,因為。“長”,就是這樣。

龍,現在有些地方還有“龍”和“大”的口語。看得見的白發是看不見的悲哀。

具體的東西轉化成抽象的東西,而不是線。人們關註的焦點來自“白發”

並轉入“三千尺”之數。所以“三千尺白發”自然被理解為

經過藝術的誇張,這首詩變成了壹個絕妙的浪漫創意,讓人覺得有趣。

但是,想知道白發,壹定要看鏡子。現在詩人在清澈的銅鏡中看到自己簌簌的白發,知道那是深深的悲哀和憤慨所致。這個時候,就有了情緒。然後我進入了壹個更離奇的幻想,壹個更巧妙的想法:我的白發,這麽多,好像有三千尺,是我內心無限的憂慮造成的。這面鏡子沒有感情,所以應該沒有悲傷。為什麽滿是秋霜?秋霜是白色的,這裏的詩人用它來形容白發,增添了寒冷的感覺。此語不是絕招,而是深深的嘆息。連無情的鏡子都染上了憂郁,也很悲傷。至於那個照鏡子的人,不言而喻。

這首詩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寶末年所作。此時,唐朝的政治腐敗和混亂成為現實,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自己的理想實現不了,反而被打壓排斥。但是,壹個有氣節有誌氣的詩人,拒絕迎合統治階級。他憤怒地嘆道:“唉,我怎麽能對那些永遠不會被人看到真誠面孔的達官貴人卑躬屈膝呢”(《夢裏登天目山》)。這大概就是他憂郁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