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泉》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是壹首抒情之作,詩人采取象征手法,寫景寓誌,借此詩來表達詩人在任蘇州刺史期間,渴望能早日擺脫世俗的壹種坦蕩淡泊的情懷。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白居易《白雲泉》古詩賞析,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白雲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翻譯/譯文
天平山白雲泉邊是那樣清幽靜謚,天上的白雲隨風飄蕩,舒卷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流,從容自得。我問泉水,妳既然在這裏如此閑適,何要奔沖山下去,給原本紛擾多事的人間推波助瀾?
註釋
①白雲泉:天平山山腰的清泉。
②天平山: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
③無心:舒卷自如。
④閑:從容自得。
⑤何必:為何。
⑥奔:奔跑。
⑦波浪:水中浪花,這裏喻指令人困擾的事情。
賞析/鑒賞
“天平山上白雲泉”,起句即點出吳中的奇山麗水、風景形勝的精華所在。“此山在吳中最為崷崪高聳,壹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巖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蔥蔥。山腰依崖建有亭,“亭側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雲泉也”,號稱“吳中第壹水”,泉水清洌而晶瑩,“自白樂天題以絕句”,“名遂顯於世”。然而,這壹名山勝水的優美景色在詩人眼簾中卻呈現為:“雲自無心水自閑”。白雲隨風飄蕩,舒卷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瀉,從容自得。詩人無意描繪天平山的巍峨高聳和吳中第壹水的清澄透澈,卻著意描寫“雲無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現白雲坦蕩淡泊的胸懷和泉水閑靜雅致的神態。句中連用兩個“自”字,特別強調雲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樂,逍遙而愜意。這裏移情註景,景中寓情,“雲自無心水自閑”,恰好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寫照。結尾兩句流露出“既無可戀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緒,集中反映了詩人隨遇而安、出世歸隱的思想,表現了詩人後期人生觀的壹個側面。
這首七絕猶如壹幅線條明快簡潔地淡墨山水圖。詩人並不註重用濃墨重彩描繪天平山上地風光,而是著意摹畫白雲與泉水地神態,將它人格化,使它充滿生機、活力,點染著詩人自己閑逸地感情,給人壹種饒有風趣地清新感。詩人采取象征手法,寫景寓誌,以雲水地逍遙自由比喻恬淡地胸懷與閑適地心情;用泉水激起地自然波浪象征社會風浪,“興發於此而義歸於彼”,言淺旨遠,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白居易作品風格
主題
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壹。他壹般只選擇最典型的壹件事,突出壹個主題,“壹吟悲壹事”,主題非常明確。為使主題更明確傳達給讀者,或詩題下加小序點明主題,或“卒章顯其誌”突出主題。其次,白詩的藝術特色還表現在刻畫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白詩的詩意並不淺顯,他常以淺白之句寄托諷喻之意,取得怵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輕肥》壹詩描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會的氣概和席上酒食的豐盛,結句卻寫道:“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這是壹幅多麽慘烈的情景。
閑適詩和諷喻詩是白居易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容和情調上卻很不相同。諷喻詩誌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獨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
白居易的閑適詩在後代有很大影響,其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閑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但相比之下,這些詩中所表現的那種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閑適”思想,以及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生活態度,因與後世文人的心理較為吻合,所以影響更為深遠。如白居易有“相爭兩蝸角,所得壹牛毛” (《不如來飲酒七首》其七)、“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對酒五首》其二)的詩句,而“後之使蝸角事悉稽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號論,“醉翁、迂叟、東坡之名,皆出於白樂天詩雲”(龔頤正《芥隱筆記》)。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詩話》)凡此種種,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詩的影響軌跡。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孟子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他終生遵循的信條。其“兼濟”之誌,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三千首詩,還提出壹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元九書》),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系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壹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壹系列原則。《與元九書》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他的這種詩歌理論對於促使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疾苦,是有進步意義的。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亦有針砭作用。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創作主張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