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的詩詞有:《琵琶·夜深琵琶聲似裂》《琵琶亭·琵琶人去幾經秋》。註音是:ㄆ壹_ㄆㄚ_。拼音是:pípá。詞性是:名詞。結構是:琵(上下結構)琶(上下結構)。
琵琶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琵琶pípa。(1)中國的壹種四弦樂器,彈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詩琴,頸部有琴柱12個以上,伸入主體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漢“裁箏築”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它從西漢試制,歷東漢、魏晉、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漢末魏初始獲“枇杷”名。魏晉時,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
二、引證解釋
⒈彈撥樂器。初名批把,見《釋名·釋樂器》。此類樂器原流行於波斯、阿拉伯等地,漢代傳入我國。後經改造,圓體修頸,有四弦、十二柱,俗稱“秦漢子”。壹說,我國秦末,百姓苦長城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於此。(見晉傅玄《〈琵琶賦〉序》。)南北朝時又有曲項琵琶傳入我國,四弦,腹呈半梨形,頸上有四柱,橫抱懷中,用撥子彈奏,即現今琵琶的前身。唐宋以來經不斷改進,柱位逐漸增多,改橫抱為豎抱,廢撥子,改用手指彈奏。現今民間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稱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後者能彈奏所有半音,技法豐富,成為重要的民族獨奏樂器。⒉指彈奏琵琶的指法。引宋王讜《唐語林·識鑒》:“_王__又見康__彈琵琶雲:‘琵聲多,琶聲少,亦未可彈五十四絲大弦也。’自下而上謂之琵,自上而下謂之琶。”《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為琵,合手向內為琶,怎的為挑,為弄,為勾,為撥:--指使的他按譜徵歌都學得心手相應。”⒊魚名。引《文選·左思<吳都賦>》:“於是乎長鯨吞航,修_吐浪,躍龍騰蛇,__琵琶。”劉逵註:“琵琶魚,無鱗,其形似琵琶,東海有之。”南朝梁任_《述異記》卷上:“海魚千歲為劍魚,壹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鳴,因以名焉。”
三、國語詞典
樂器名。秦代人民根據鼗的形式創出直柄、圓形音箱的彈撥樂器,至秦漢不斷改進,定型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彈撥的樂器。西元四世紀,西域文化交流,致使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的琵琶傳入內地。唐、宋以來在這兩種琵琶基礎上不斷改進,逐漸形成現今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頸向後彎曲,琴桿與琴面上設四相九至十三品、四弦的琵琶。除用於歌唱、曲藝、戲曲和歌舞伴奏外,也用於樂器的合奏、伴奏和獨奏。詞語翻譯英語pipa,Chineselute,with4strings,alargepear-shapedbodyandafrettedfingerboard德語Pipa(Mus)_,Laute(S,Mus)_法語pipa(instrumentdemusique)_
四、網絡解釋
琵琶(樂器)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撥弦類弦鳴樂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制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玨”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壹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裏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中國近代民族音樂史上有“海派”(浦東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兩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藝術對研究民族音樂史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
關於琵琶的詩句
何處琵琶弦似語琵琶鸚鵡語相和能彈琵琶和法曲
關於琵琶的單詞
angler
關於琵琶的成語
鐵綽銅琶不名壹錢琵琶胡語伯道無兒倉皇出逃別抱琵琶不期然而然琵琶舊語鐵板銅琶琵琶別弄
關於琵琶的詞語
鐵板銅琶不名壹錢倉皇出逃不期而然不為已甚伯道無兒鐵綽銅琶不齒於人
關於琵琶的造句
1、詩人將琵琶比作自己。
2、再見他時,歌舞繚繞,壹把琵琶,壹抹瑰麗緋色,那壹回首,端的是勾人魂魄,美得是瀲灩旖旎。
3、眼鐿蛇的又長又靈活,身子像壹條麻繩,頭像琵琶。
4、她的琵琶彈得不僅心閑手敏,而且感情充沛,使人聽了之後心動神搖,不能自己。
5、女孩在經歷了壹次次迷茫與鼓勵之後,重新樹立起人生的目標。她開始和同齡人壹樣背起書包上學。課本中的知識使她暫時忘記了病痛,重新點燃了對生命的渴望。她的生活開始變得豐富多彩,還能彈得壹手好琵琶。在大家的幫助下,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又開始了壹段嶄新的生活。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琵琶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