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宋詩詞,抒遊子思鄉懷人之情,佳作連連。
渡漢江
[唐]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回鄉偶書
[唐] 賀知章
(壹)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早寒有懷
[唐]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雜詩
[唐]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家是遊子的歸宿,故鄉是詩人眺望的方向,“每逢佳節倍思親”;而每當夜幕降臨,也會勾起詩人們的思鄉情絲。
靜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在詩人們漂泊之中,美好的風景,亭臺樓閣,也成為他們抒發思鄉之情的對象。他們賦予沒有感情的景物以人的感情,自然流露濃濃的思鄉之情。
渡荊門送別
[唐]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次北固山下
[唐]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黃鶴樓
[唐]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逢入京使》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全詩描寫了詩人遠涉邊塞,逢入回京使者,托帶平安口信,以慰懸望的家人的典型場面,表達了思鄉之情,詩文語言樸實,卻包含著兩大情懷,思鄉之情於渴望功名之情,壹親情壹豪情,交織相深,感人至深。
逢入京使
[唐]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晚唐詩人杜牧的《旅宿》抒發了旅況的寂寞淒涼和對家鄉的深切思念。
旅宿
[唐] 杜牧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傾訴了思鄉的情懷,也表達了和前面不同的對妻子的思念。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宋詞中表現對親人思念之情的名作,當推蘇軾的《水調歌頭》了。
水調歌頭
[宋]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蟬娟。
另外,柳永的《八聲甘州》寫遊子思歸。
八聲甘州
[宋]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壹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阮郎歸》抒寫作者除夕之夜漂泊異鄉的孤獨和思鄉之情。
阮郎歸
[宋] 秦觀
湘天風雨破寒初,深沈庭院虛。麗譙吹罷小單於,迢迢清夜徂。 鄉......>>
如何在詩歌中挖掘杜甫的家國情懷杜甫壹生有十數年是在關中度過的。關中歲月既是他人生的重要階段,也是其詩歌創作躍登頂峰、沈郁悲慨詩風漸次形成和確立的時期,詩人的家國情懷亦於此時得到了最為充分的展示和傳達。從杜甫關中詩篇中,我們既能體察到杜甫對親人的深切掛念和無盡關愛,又能感受到詩人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與仁者情懷。懷著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情大愛,杜甫的家國情懷往往富含著深沈綿遠的歷史意識,呈現出宏闊充沛的生命格局與言浩、辭弘、旨永的史詩品格。
《春望》中表達詩人愛國情懷的詩句是杜甫《春望》壹詩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兩句移情於物,感時傷世,表達了詩人深切的愛國情懷。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壹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淒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淒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愛國之情。
誌存高遠家國天下主題演講稿家,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溫馨的字眼。對於戲耍的孩子,家是黃昏的炊煙、遮雨的屋檐,是噴香的菜飯、是爸爸慈愛的笑臉媽媽懷抱的溫暖;對於離家的人兒,家就是漂泊後的歸宿,疲累後的港灣,是遊子心底的歸依,是白發人葉落歸根的夙願。
隨著歲月的遷移,伴著成長的腳步,走出家門,媽媽是家的牽掛;走出國門,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長江黃河泰山昆侖,家是相同的血脈,是傳承的文化,是五十六個民族,是我們的大中華;而縱觀歷史的變遷生民的轉換環境的演變,地球天下宇宙又何嘗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
家是永遠的牽掛。李白仗劍天涯,飄逸瀟灑,仍會“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把對價的思念托付給北歸的大雁;“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家是杜甫顛簸流離、骨肉離散的思念。
然而遭遇離騷的屈原,在放逐的過程中,無論遭遇多少苦難,他都可以戴高冠,佩長劍,行吟“九歌”。而壹旦郢都被攻陷,國破家亡之時,生命便無從附著。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誰能懂得辛棄疾這個遊子那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恰是壹江春水向東流”的的愁思,也只是悲劇詞帝“李煜”對南唐故土壹席的懷念。
有國才有家,國泰然後民安。國家是皮,家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翻閱中國的近代史,回望我們的昨天,我們曾經歷過那麽多的苦難和考驗,百年屈辱,八年抗戰,洪水,非典,雪災,還有2008,5,12大地震的汶川……我們壹次次被打倒在地,然而更壹次次挺起腰桿,明天我們或許會面臨著更多的苦難、更大的考驗,然而背靠960萬平方土地的祖國,面前是13億雙手的溫暖,我們還有什麽困難不能度過?
作為我們,新時代的驕子,應該怎樣成長,才能無愧於“未來中國的脊梁”?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講究修身、治國、平天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我出發,飽讀詩書,站在文化的前列,站在世界的高度,然後我們才能壹步步走出小家,心懷祖國,放眼天下。
今天終將成為歷史的昨天。我相信,只要我們在心中長久地懷有這份厚重的家國情懷,他日回望,生命定能書寫出最輝煌的篇章,我們壹定無愧於中國的脊梁!
跪求關於戰爭的詩詞及賞析雁門太守行
(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文章賞析
詩***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壹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壹縷日光從雲縫裏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裏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雲出現;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雲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壹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壹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角聲滿天”,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後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壹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後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那樣壹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壹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壹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表現秾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秾艷,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壹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詩人就象壹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於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有時為了使畫面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壹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壹起,讓它們並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雲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只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秾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面卻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
詩詞中的經典意象梅:傲雪,堅強,不屈不撓,逆境。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壹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壹朵忽先搐,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遊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表達思鄉情感的詩句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唐.李白< 靜夜思> >
2、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壹人。 唐.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4、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
霜鬢明朝又壹年。 除 夜 作 〔唐〕高 適
5、慈母吟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6、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7、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8、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9、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人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9、人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
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10、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11、客舍並州已十霜,
歸心日夜憶鹹陽。
無端更渡桑幹水,
卻望並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12、戍鼓斷人行,
邊秋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13、黃鶴樓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1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 月夜憶舍弟> >
15、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宋.蘇軾< 水調歌頭> >
16、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17.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18、.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文《渡漢江》)
19、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2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1、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22、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
無端更渡桑幹水,卻望並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23、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24、除 夜 作 〔唐〕高 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裏, 霜鬢明朝又壹年。
25、歸 家 〔唐〕杜 牧
稚子牽衣問, 歸來何太遲? ***誰爭歲月, 贏得鬢邊絲?
26、鄉 思 [宋]李 覯
......>>
標簽:作文經典 上壹篇:孟子中的千古名言 《孟子》中的名言 下壹篇:與生長有關的詞語 有關生長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