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棧橋的詩句 1.有關古代陸路、海路、棧道的詩句各兩句
題目:《陸路》
陸地百壑多坎途,
路行千裏誌不移。
胸懷遠大放眼量,
縱馬提韁走單騎。
題目《登舟》
——清·乾隆
禦舟早候運河濱,陸路行余水路循。
壹日之間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
麥苗夾岸穗將作,柳葉籠蔭絮已頻。
最是篷窗心愜處,雨晴綠野出耕人。
題目:《棧道》
棧橋懸空歷史悠,
道藏雄兵暗暗修。
兵不厭詐玄機妙,
破釜往往破沈舟。
2.描寫棧橋的樣子
遊人漫步於棧橋海濱,可見棧橋似長虹臥波,回瀾閣熠熠生輝。所謂“長虹遠引”、“飛閣回瀾”所指即此。遠處,樹影婆娑、綠蔭噥噥,壹座白燈塔亭亭玉立。灣東側和北側,紅瓦綠樹交相輝映,各式建築參差錯落的分布在海岬坡地之上。灣西側的現代化高層建築緊靠海岸拔地而起,壯麗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崗巖壘砌,高出水面10余米。漲潮時,驚濤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來無數遊人觀看;潮退後,赭色巖礁和金色沙灘露出水面,海灘上滿是趕海拾貝的遊人。
棧橋劃波斬浪,象壹條長龍橫臥於碧海銀波。循橋漸入,仿佛走進大海的懷抱;佇立閣旁,層層巨浪澎湃湧來,拍打堤壩,擊起萬千碎玉;進入閣內,沿螺旋樓梯登到樓上,四周盡是寬敞的大窗,放眼望去,又是另壹番怡人風景。
秋天漲潮時,尤以西部岸堤景色最佳,海浪拍岸,激起數十米巨浪,轟然作響,蔚為壯觀,退潮後,海水後退壹百米,礁巖沙灘上滿是趕海挖蛤蜊的遊人。
3.關於橋的詩句和橋的種類
橋的詩句
橋形通漢上,峰勢接雲危。(帝京篇)李世民
渭水長橋今欲渡,蔥蔥漸見新豐樹。(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
步黏苔蘚龍橋滑,日閉煙羅鳥徑迷。(玄都觀)徐氏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橫吹曲辭·後出塞其二)杜甫
春樓不閉葳蕤鎖,綠水回通宛轉橋。(相和歌辭·江南曲)韓翃
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橋頭。(相和歌辭·相逢行)崔顥
宜城酒熟花覆橋,沙晴綠鴨鳴咬咬。(相和歌辭·常林歡)溫庭筠
楊柳縈橋綠,玫瑰拂地紅。(舞曲歌辭·屈柘詞)溫庭筠
夜夜愁君遼海外,年年棄妾渭橋西。(雜曲歌辭·妾薄命)劉元淑
明日長橋上,傾城看斬蛟。(雜曲歌辭·壯士行)劉禹錫
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雜曲歌辭·竹枝)劉禹錫
揚州橋邊小婦,長幹市裏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雜曲歌辭·江南三臺其壹)王建
金谷園中柳,春來已舞腰。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雜曲歌辭·祓禊曲)
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賦西漢)魏徵
漢家伊洛九重城,禦路浮橋萬裏平。(闕題)楊師道
乘星開鶴禁,帶月下虹橋。(和鑾輿頓戲下)虞世南
北去橫橋道,西分清渭流。(文德皇後挽歌)朱子奢
日暮河橋上,揚鞭惜晚暉。(遊俠篇)陳子良
雨霽虹橋晚,花落鳳臺春。(安德山池宴集)上官儀
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橋津。(詠史其二)盧照鄰
壹去仙橋道,還望錦城遙。(還京贈別)盧照鄰
虹橋分水態,鏡石引菱光。(安德山池宴集)李百藥
鵲橋波裏出,龍車霄外飛。(和長孫秘監七夕)任希古
星橋他日創,仙榜此時開。(安樂公主移入新宅侍宴應制)宗楚客
洛橋瞻太室,期子在雲煙。(使至嵩山尋杜四不遇慨然復傷田洗馬韓觀主…贈杜侯杜四)宋之問
橋寒金雁落,林曙碧雞飛。(送趙司馬赴蜀州)宋之問
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靈隱寺)宋之問
泉聲喧後澗,虹影照前橋。(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王勃
煙氣籠青閣,流文蕩畫橋。(春日侍宴幸芙蓉園應制)李嶠
徑轉危峰逼,橋回缺岸妨。(和韋承慶過義陽公主山池其二)杜審言
野郊愴新別,河橋非舊餞。慘日映峰沈,愁雲隨蓋轉。(感懷)董思恭
防拒連山險,長橋壓水平。(蒲津迎駕)宋璟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夜)蘇味道
駐馬西橋上,回車南陌頭。故人從此隔,風月坐悠悠。(留別杜審言並呈洛中舊遊)崔融
畫橋飛渡水,仙閣湧臨虛。(侍宴長寧公主東莊)劉憲
今夜可憐春,河橋多麗人。寶馬金為絡,香車玉作輪。(上元夜效小庾體)陳嘉言
君不見天津橋下東流水,南望龍門北朝市。(長相思)蘇颋
雲氣橫開八陣形,橋形遙分七星勢。(疇昔篇)駱賓王
日觀分齊壤,星橋接蜀門。桃花嘶別路,竹葉瀉離樽。(送吳七遊蜀)駱賓王
澗險泉聲疑度雨,川平橋勢若晴虹。(遊石淙山)張昌宗
回首渭橋東,遙憐春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采桑)劉希夷
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還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春日登金華觀)陳子昂
綠渚傳歌榜,紅橋度舞旗。(清明日詔宴寧王山池賦得飛字)張說
遇聖人知幸,承恩物自歡。洛橋將舉燭,醉舞拂歸鞍。(東都酺宴四首)張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桃花溪)張旭
巖腹乍旁穿,澗唇時外拓。橋因倒樹架,柵值垂藤縛。(燕子龕禪師)王維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別後同明月,君應聽子規。(送楊長史赴果州)王維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曉行巴峽)王維
劍留南鬥近,書寄北風遙。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江南旅情)祖詠
徒爾當年聲籍籍,濫作詞林兩京客。故人鬥酒安陵橋,黃鳥春風洛陽陌。(放歌行答弟墨卿)李頎
橋的種類:1、懸索橋,斜拉橋,梁橋,拱橋,組合橋,鋼構橋,吊橋等
2、石橋,木橋,鋼橋,鐵索橋,竹橋等
4.關於棧橋的資料
棧橋是青島的象征,到青島來的遊客如果沒有去看壹看棧橋,那就等於沒來青島。
棧橋位於遊人如織的中山路南端,橋身從海岸探入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橋盡頭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翹角重檐建築端莊地安坐於碧波之上,在海岸周邊眾多歐式建築襯托下,尤顯別致。棧橋全長440米,寬8米,鋼混結構。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建有民族形式的兩蹭八角樓,名"回瀾閣",遊人佇立閣旁,欣賞層層巨浪湧來,"飛閣回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壹。橋北沿岸,辟為"棧橋公園",園內花木扶疏,青松碧草,並設有石椅供遊人憩坐,觀賞海天景色。橋西側立有華燈,入夜如株株玉蘭盛開。
棧橋可以說是與青島同齡的建築,當年清朝的欽差大臣李鴻章要到青島(當時稱膠澳)來巡視,按李鴻章的級別他應當坐大型官船,但當時的青島只是壹個小漁村,根本沒有停靠大型官船的能力,所以就臨時修了壹個港口,後來幾經翻修,並壹直使用。這就是棧橋的原形。解放後,在膠州灣修建了大型深水良港(現在是亞洲最大的貨櫃碼頭),棧橋失去了做為港口的使用價值,幾經改建後,變成了現在的模樣,現在棧橋的橋頭的回瀾閣是壹個小型的展覽館,經常舉辦壹些美術、攝影及其它藝術展覽。橋身供遊人參觀並停靠旅遊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島。
棧橋距青島火車站僅0.5公裏,交通便利,並通有2、5路電車和6、8、25、26等路公交車。
5.青島棧橋導遊詞
棧橋是青島的象征。
遊人漫步於棧橋海濱,可見青島新月型的城市輪廓,棧橋似長虹臥波,回瀾閣熠熠生輝。所謂“長虹遠引”、“飛閣回瀾”即出於此。
遠處,小青島上白色的燈塔亭亭玉立。東側和北側,紅瓦綠樹交相輝映,各式建築參差錯落的分布在海岬坡地之上。
西側,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緊靠海岸拔地而起,壯麗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崗巖壘砌,高出水面10余米。
漲潮時,驚濤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來無數遊人觀看;潮退後,赭色巖礁和金色沙灘露出水面,海灘上滿是趕海拾貝的遊人。每逢風平浪靜之時,成千上萬只海鷗自由地翺翔,使美麗的青島灣充滿了勃勃生機。
漫步棧橋之上,可盡收青島灣的如畫美景,簇簇雪白浪花、點點赤色礁巖,紅瓦綠樹點綴於海港之濱,飛閣回瀾安坐於碧波之上,百年滄桑,終現生機勃勃。
6.關於青島棧橋的歷史資料和小故事
歷史資料:青島的棧橋歷史悠久,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可以說青島的百年興衰榮辱、歷史變遷盡收她的眼底。
她目睹了青島建築的發展,早在壹百年前的清政府統治時期,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山東巡撫張曜的陪同下來當時的膠澳視察,回京後果斷向清廷提議應在青島口壹帶設防。同年6月14日,內閣明發上諭:“擬在膠州、煙臺各海口添築炮臺,著照所請。”
同時要求登州鎮總兵衙門由登州(今蓬萊)移居青島口。隨後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在青島口建總兵衙門,是為青島建置的由來。
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紮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有壹個便是棧橋了。以前有叫它大碼頭的還有叫南海棧橋的,當時對它有很多的稱謂。
不過這個棧橋在當時作用特別重要,起到了壹個樞紐和中樞的作用,如果誰能控制到棧橋,誰就等同於控制了整個膠州灣了。當時德國就是以軍士演練為由,先是控制棧橋,後占領了青島。
棧橋便是德國入侵的最好見證。德國控制青島後,將棧橋進壹步改造,還是用於軍用。
後來又壹更大的碼頭建成後,棧橋主要作用便不只是碼頭了,並開始對遊人開放。後來日本占領青島後也是在這個橋上閱兵來證明存在。
後來青島被北洋政府收回時,中國的水兵也在這裏閱兵。後來南京國民政府出資歷時兩年多又將棧橋重建,重建後的棧橋便成為青島第壹景延續至今。
後來新中國成立了,政府也多次出資來維修棧橋。八十年代政府再壹次出資維護,將橋上設了鐵索護欄還加裝了橋燈。
九十年代又進行了大的修護,保持原有風格不變的基礎上,又加了護岸措施,建築更顯美觀。經過數次重修和改建,現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149.7米。
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棧橋南端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復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占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面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壹“飛閣回瀾”。
青島棧橋的故事:話說,登州總兵章高元率兵駐紮青島期間,每天早上有壹個愛好,帶著侍從在海邊觀海景聽濤聲,興致高時還會駕起小船到水深的地方釣魚。壹天,章高元在深水處釣魚,突然壹陣大浪襲來,小船頓時翻了個底朝天,章高元和侍從都翻進了水中,幸好岸上士兵營救及時。
當天晚上,章高元做了壹個夢,夢見他在海中釣魚時,船頭有紅光在閃,36對身穿紅衣綠裙的俊俏仙女面對面排成兩行,從深水中壹直排到了海邊礁石旁。接著,三十六對仙女的手臂壹齊平伸出來握在壹起,托著壹匹又寬又長的綠綢子,搭起壹道綢橋。
壹個身穿綠衣的仙童壹手扶著他的壹只胳膊,壹手擎著壹把金光閃閃的陽傘,把他接到綢橋上,壹步三顛地扶他上岸。章高元醒來後,立刻叫部下把畫師請來,並把所夢的景象添油加醋說出來,讓畫師畫壹張海橋圖。
畫師聽罷,用了不到半天的工夫將海橋圖畫好,他把36對壹字排開的兩行仙女改成36對排列成兩行的圓木橋樁,把綠色的寬長綢子改為塗上綠漆的橋板,把36對仙女的脖頸和頭改為36對圓圓頂、齊腰高、塗紅漆的欄桿。章高元看了海橋圖之後,十分滿意,立刻命人在海邊日夜加班修起橋來。
擴展資料:
此閣為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四周為玻璃窗,有“壹窗壹景,壹景壹畫”之說。
我們可以憑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以及著名建築。棧橋橋長由350M增長至約440M,橋面全部以水泥鋪面,橋身增加排水系統。
延伸部分增加兩排間隔約2M直徑約20CM的鑄鐵氣孔,每逢大潮,海水拍擊橋墩的浪花可由氣孔直上橋面。橋的南側盡頭增建半圓形擋浪堤,堤內建中國傳統樣式的兩層飛檐八角亭壹座,名"回瀾閣"閣頂覆蘭色琉璃瓦,周圍設24根圓形立柱。
閣內為圓形廳堂,中間有34級臺階盤旋而上。登二層,向北可觀青島街市的紅瓦綠樹,向南可望膠州海灣的碧海藍天,1936年,由市會同專家市民***同評選的“青島十景”中,以棧橋為主景的“飛閣回瀾”成為其中的第壹景。
自回瀾閣建成至今,青島棧橋雖也經厲過多次維修,但其風貌基本未改。“煙水蒼茫月色迷,漁舟晚泊棧橋西,乘涼每至黃昏後,人倚欄桿水拍堤”,這首刊載於1933年“青島指南”中的詩句正是青島棧橋的真實寫照。
青島棧橋由壹個初衷為清軍出於軍事用途而建造的軍事設施,轉變成為了具有標誌性的青島勝景。 這座連接著陸與海的“橋”,伴隨著島城百余載歲月滄桑,更連接著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搜狗百科-青島棧橋。
7.關於橋的詩句,故事,種類,命名··
按材質分: 木質橋 石橋 磚橋 混凝土橋 鋼筋混凝土橋 按外觀分: 梁橋 拱橋 斜拉橋 懸索橋 高架橋 組合體系橋 按用途分: 鐵路橋、公路橋、管道橋、多用橋 (立交橋屬於公路橋) 按跨越對象分: 跨越河流的跨河橋 跨越山谷的跨谷橋 跨越鐵路或公路的跨線橋(又稱立交橋) 跨越城區、工業區或農作物區的高架橋(又稱棧橋) 按橋身能否活動分: 固定橋 開啟橋 浮橋 按橋梁總長度或跨度可分: 大橋 大橋 中橋 小橋 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壹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梁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采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壹個璀燦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壹次重大革命。故從壹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壹,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梁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壹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麽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壹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壹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壹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壹次技術大革命。 橋的類型,若以建橋的主要材料分,便有木、石、磚、竹、藤、鐵、鹽、冰橋等之別。
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的獨木橋、木柱梁橋。
約商周時便出現浮橋,戰國前後又出現排柱式木梁橋和伸臂式木梁橋。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石橋和磚橋。壹般是指橋面結構也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但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壹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而石橋則較多見。
到春秋戰國之際便出現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橋,西漢進壹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梁橋,東漢則又出現了單跨石拱橋,隋代創造出世界上第壹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橋。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展的時期,創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裏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梁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
竹橋和藤橋。主要見於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
壹般只用於河面較狹的河流上,或作為臨時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壹種索橋,南北朝時稱竹質的溜索橋為“笮橋”。
後來出現了竹索橋、竹浮橋和竹板橋等。鐵橋,在古代包括鐵索橋和鐵柱橋兩種。
前者屬於索橋類,較多見,約在唐代便出現;後者屬於梁橋類,實為木鐵混合橋,極少見,在江西見壹例。 鹽橋和冰橋。
主要見於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前者主要見於青海鹽湖地區,後者主要見於北方寒冷地區。
若以橋梁的結構及外觀形式分,則主要有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種基本類型。 梁橋。
又稱平橋、跨空梁橋,是以橋墩做水平距離承托,然後架梁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