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的清代檔案中,有壹篇左於光緒四年(1878)三月二十五日致吐魯番廳的隨筆,其中要求各地“刊刷植棉十要及農書”、“勸導民眾”、“鏟除罌粟”、“緊急種棉”。充分體現了他對甘肅、新疆兩省鏟除罌粟、種植棉花的極度重視。
四月的吐魯番已經很暖和了,非常適合播種棉籽。左的文章和隨文發表的《植棉十要》非常及時,說明左對農業生產懂得很多。他雖住在千裏之外的蘭州、蘇州,但對新疆的山川、河流、地理、氣候條件了如指掌,能把植棉十要分發到吐魯番廳,不漏農時。
左痛恨罌粟,認為它是“褐皮書”,而他認為棉花是“好花”,種棉花是民生好事。因此,他對那些玩忽職守、忽視生產的地方官員“不客氣”。
吐魯番廳及時分發了植棉十要,說要“遵循各種方法,適時播種”。由此,也可以看出下級官員對左的崇敬之情。這壹舉動,被後人評論為“受益無窮”。
左收復新疆的軍隊有八萬人。僅僅依靠西北地區人煙稀少、生產落後的省份,很難為這麽多部隊供應糧食。而主要的解決辦法只能是就地屯田。新疆自漢代以來就有開墾的歷史。由於連年戰亂,填海壹直斷斷續續。左在新疆的墾荒不僅解決了軍糧問題,而且促進了新疆農業特別是糧食工業的發展。
左還註意在西北幹旱地區修河修路,沿河、沿路“廣植榆樹”。後人贊曰:“千裏之外,青翠如簾。”雖然有點過分,但也能看出成績不壹般。浙江巡撫楊昌瑞來新疆時,曾作詩《左公西行甘棠頌》,其中有兩句:“新植楊柳三千裏,引過玉門關”,極力稱贊左將“廣植榆樹”推至新疆。
收復新疆使左唐宗載入史冊;關註民生,讓左唐宗永遠活在新疆各族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