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蘇軾詞鑒賞(2)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

蘇軾詞鑒賞(2)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

原文:

元豐七年四月壹日,余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裏二三君子,會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裏家在岷峨。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雲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譯文:

歸去啊,歸去,我的歸宿在哪裏?故鄉萬裏家難歸,更何況勞碌奔波,身不由己!人生百年已過半,剩下的日子也不多。蹉跎黃州歲月,四年兩閏虛過。膝下孩子,會說楚語,會唱吳歌。何以依戀如許多?山中好友攜酒相送,都來勸我留下。

面對友人壹片冰心,我還有什麽可說!人生到底為什麽,輾轉奔波如穿梭?唯盼他年閑暇,坐看秋風洛水蕩清波。別了,堂前親種的細柳,請父老,莫剪柔柯。致語再三,晴時替我晾曬漁蓑。

分析鑒賞:

蘇軾在元豐二年來到黃州,元豐七年移至汝州。

在黃州居住了4年多,臨別前寫《滿庭芳》給黃州父老,以及從江東到此告別的李仲覽。李仲覽,名翔,字仲覽,他仰慕蘇軾。蘇軾居黃州時,常常來拜訪,並作懷坡閣,以寓思慕之情。

”此詞開頭寫得悲涼,無奈。

首句即引用陶淵明的詩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陶淵明脫掉官服,掛起官印,離開官場,歸隱田園,這是歸隱之誌實現後的歡愉。可蘇軾,也說想歸去,但歸去哪裏呢?無處可歸。這句話充滿了對官場的厭倦以及厭倦之後卻無可歸去的尷尬、無奈與惆悵。

量移汝州,只是換了壹個地方,先前的罪名並未消除,官職並未晉升,處境並未改變,所以他沒有選擇的自由。他不能自由的歸去家鄉。蘇軾家在四川眉山,家在千裏之外的岷山峨眉借指家鄉,路途遙遠,艱險重重,重要的是他不能想去哪就想去哪。成年人的生活,由不得任性。他有匡扶天下的責任,有救濟蒼生的理想,這些都還沒有完成,他不能離開。

人生過半,年華易逝。往日不可諫,來者亦不可追。人在官場,身不由己。蘇軾雖才華過人,但是卻仕途多舛,先後離京去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惠州、儋州等地任職,壹生三遷又三貶,三次離鄉,六喪親人,六朝皇家,最終卒於常州,葬於汝州。大半生,都在地方做官,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由於政治上風雲變動,他不斷的西來東去,南北遷徙,嘗遍了人生的苦味,盡管壹生磊落,不盲目,不隨從,堅定自己的原則,仍然擺脫不了“自以心為形役”的現實。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人空老大的感慨。

這壹句筆鋒壹轉,寫到了黃州,人情的溫暖,楚語吳歌,鏗然在耳,雞豚社酒,宛然在目。在黃州居住了四年多,經過了兩個閏年,孩子不僅會講家鄉話,而且吳語楚歌悉數都會。“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這兩句詩,不僅從時間跨度上,而且從空間跨度上寫出了蘇軾宦海沈浮,羈旅異鄉,像木梗浮萍壹樣,漂泊不定孤苦無依的情形。

好在蘇軾天生樂觀,朋友遍天下,山中的老友殺了雞,殺了豬,帶著美酒佳肴勸慰他,祝福他,為他祈禱,為他踐行。蘇軾在悲涼中看到亮光,冷漠中感受溫暖,讓蘇軾在欲歸未歸,欲去還留的矛盾中,流露出對黃州父老的不舍之情。但是移汝是君命,不能不去,在這即將離別的時刻,還有什麽要說的呢?

人生有什麽事,值得人如梭般的來往忙碌,疲於奔命呢?在這問話中我們能感受到蘇軾內心的迷茫、痛苦、思索、反省。壹個正直的知識分子,壹個忠君愛國的臣子,卻因文字獲罪,幾經生死,顛沛流離。這壹問,是蘇軾對命運不公的吶喊,對人生無常的質疑,是對無法掌控命運的感慨。

瞭望自己即將到達之地,等閑下來,壹定要悠閑自在地欣賞秋風中,洛水清波蕩漾的景色,隨緣自適,豁達樂觀。西晉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起故鄉吳郡的菇萊,蒓羹、鱸魚膾,便棄官而歸。蘇軾在此也表示退隱還鄉之誌。

欲歸無處歸,欲歸不能歸。詩人只好將希望寄托於未來,希望黃州父老好好愛護堂前的細柳,不要剪掉他柔嫩的枝條,希望李翔能傳話江南父老,在有空的時候呢,曬曬他曾經用過的漁蓑。這些地方,雖然不是故鄉,但卻是他生命流逝的地方,或許有朝壹日,他將會回到這裏,回到大自然,回到有著淳樸父老居住的地方,或許這便是他心靈的歸棲之地。

這些表達了作者遙望未來,隨緣自適的坦然與豁達。蘇軾對他的苦難能夠放達,超脫,對黃州的父老、朋友,對他經過的地方,所有來往的人物都心懷感激,念念不忘。他把他的悲慨和他的曠達結合在壹起,渾然天成。

東坡到黃州,是以待罪之身,過著被羈管的囚徒生活,但黃州4年,卻是他人生的轉折點,他在這裏掙紮,突圍,重生,獲得了友情,創作了詞賦,更是澄明了心靈,豁達了胸襟,豐富了人生體驗。即將離別黃州之際,自然是百感交集,有對黃州父老的不舍,有對宦途沈浮的厭倦,有對故鄉親人的思念,有對未來設想的期許,情誼深厚,蘊藉悠長。

南宋周輝《清波雜誌》論曰:“居士詞豈無去國懷鄉之感,殊覺哀而不傷。”正宜於概括這首詞的情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