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指導大家寫作時常常引用蘇軾題西林壁中的詩句如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拓展知識:
蘇軾人物生平: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
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的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壹歲(農歷虛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當年考試的策論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策論獲得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和小試官梅堯臣的賞識。蘇軾在文中寫道:“臯陶為士,將殺人。臯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歐、梅皆不知此句出處,便將他從第壹降至第二(壹說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放榜後,蘇軾謁謝,梅堯臣問蘇軾此句出處,蘇軾回答是《三國誌·孔融傳》註,歐陽修等回去了查,沒查到。
蘇軾便說他是取孔融“想當然”之意。歐陽修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