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楊柳。它源於《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壹起。“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
2. 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裏五裏,長亭短亭。謂十裏壹長亭,五裏壹短亭。”“長亭”成為壹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淒切,對長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見於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壹名句有很大關系。南朝文學家江淹作《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之後,南浦在送別詩中明顯多了起來;到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得則更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別》中的“南浦淒淒別,西風裊裊秋”等。
4. 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壹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壹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
二、思鄉類意象(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1. 月亮。壹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特別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從良好的祝願出發,寫兄弟之情。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
2.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壹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元代《西廂記》結尾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絕唱。
3. 蒓羹鱸膾。典出《晉書?張翰傳》。傳說晉朝的張翰當時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的美味“蒓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從此引出了“蒓鱸之思”這個表達思鄉之情的成語。後來文人以“蒓羹鱸膾”“蒓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如曾任國民黨中央日報社長馬星野先生的《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詩:“拜賜蒓鱸鄉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使多少人灑下思鄉思親行行熱淚。
4. 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此外,還有行為類意象,如“搗衣”,也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遊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壹。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三、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淒冷、悲涼氣氛)
1. 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淒涼悲傷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壹聲梧葉壹聲秋,壹點芭蕉壹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都以梧桐葉落來寫淒苦愁思。
2. 芭蕉。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宋詞有李清照《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把傷心、愁悶壹古腦兒傾吐出來。
3. 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裏和綿綿的愁絲連在壹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宋代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4. 猿猴。古詩詞中常常借助於猿啼表達壹種悲傷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註?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趙嘏《憶山陽》:“可憐時節堪歸去,花落猿啼又壹年。”
5. 杜鵑鳥。古代神話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淒悲,動人肺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宋代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等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
另外,斜陽(夕陽、落日),也多傳達淒涼失落、蒼茫沈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隱《樂遊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裏,背西風、酒旗斜矗。”
四、抒懷類意象(或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
1. 菊花。菊花壹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潔冰清、超凡脫俗的品質。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誌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壹起,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宋人鄭思肖《寒菊》中“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宋人範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中“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毛澤東《采桑子? 重陽》裏有“戰地黃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於壹個戰爭環境,“分外香”三個字凸現了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 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堅強、不屈不撓的品格,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壹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遊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來寫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3. 松柏。《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後雕也。”作者贊揚松柏的耐寒,來歌頌堅貞不屈的人格,形象鮮明,意境高遠,啟迪了後世文人無盡的詩情畫意。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唐人李白《贈書侍禦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壹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壹個正直的人。唐人劉禹錫《將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辭李相公》詩中的“後來富貴已雕落,歲寒松柏猶依然”,也以松柏來象征孤直堅強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雕,歷四時而常茂”的品格,贏得古今詩人的喜愛和稱頌。白居易《養竹記》中,以竹喻人生,曉以樹德修身處世之道:“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者。竹節貞,貞以立誌;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壹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張九齡的《和黃門盧侍禦詠竹》詩言簡意賅地贊美道:“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有詠竹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將竹視為名士風度的最高標識。鄭板橋壹生詠竹畫竹,留下了很多詠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贊美了立於巖石之中的翠竹堅定頑強、不屈不撓的風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稟性。
5. 黍離。“黍離”常用來表示對國家今盛昔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典出《詩經?王風?黍離》。舊說周平王東遷以後,周大夫經過西周古都,悲嘆宮廷宗廟毀壞,長滿禾黍,就作了《黍離》這首詩寄托悲思。後世遂以“黍離”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國之悲。如姜夔《揚州慢》中有:“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6. 冰雪、草木。古代詩歌中,常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誌的忠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以“冰心在玉壺”比喻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張孝祥《念奴嬌》中的名句:“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表明自己的襟懷坦白和光明磊落。草木類的例子更多,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春風十裏,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壹片荒涼了。杜甫《蜀相》:“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壹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五、愛情類意象(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
1. 紅豆。傳說古代壹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於樹下而死,化為紅豆,於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2. 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壹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3. 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指根和枝交錯在壹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壹種鳥,雌雄老在壹起飛,古典詩歌裏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六、戰爭類意象(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向往)
1. 投筆。《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裏,憔悴老邊州。”
2. 長城。《南史?檀道濟傳》記載,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裏長城!”很顯然是指宋文帝殺害將領,瓦解自己的軍隊。後來就用“萬裏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遊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 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 柳營。指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漢文帝時,漢軍分紮霸上、棘門、細柳以備匈奴,細柳營主將為周亞夫。周亞夫細柳軍營紀律嚴明,軍容整齊,連文帝及隨從也得經周亞夫許可,才可入營,文帝極為贊賞周亞夫治軍有方。後代多以“柳營”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5. 請纓。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壹根長纓,我壹定把南越王抓來。”後以其喻殺敵報國。嶽飛《滿江紅?遙望中原》:“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壹鞭直渡清河洛。”
6. 羌笛。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範仲淹《漁家傲》:“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淒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七、閑適類意象(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1. 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後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如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裏上孤煙。負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2. 東籬。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後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3. 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後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與元八蔔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以上介紹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見寓意。其實,不少意象是有著豐富多樣的寓意。如:蟬,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如駱賓王《在獄詠蟬》的“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的“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的“甚獨抱清高,頓成淒楚”,虞世南《蟬》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而寒蟬則是悲涼的同義詞。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還未直接描寫別離,“淒淒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壹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三國人曹植的 “寒蟬鳴我側”(《贈白馬王彪》)詩句也表達同樣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