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石灰吟古詩_石灰吟於謙

石灰吟古詩_石灰吟於謙

石灰吟古詩_石灰吟於謙

《石灰吟》

作者: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間。

作者簡介:

於謙(1398-1457),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永樂進士,宣德初授禦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頌聲滿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壹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十四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征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裏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湣。萬歷中,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

註釋:

1、石灰吟:贊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壹種名稱(古代詩歌的壹種形式)。

2、千錘萬鑿: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千、萬:指撞擊次數多,不是實指壹千壹萬。錘,錘打。鑿,開鑿。

3、若等閑: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閑:平常,輕松。

4、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人間:人世間。

譯文:

(石頭)只有經過多次撞擊才能從山上開采出來。它把烈火焚燒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壹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賞析:

這是壹首托物言誌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還象征著誌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身碎骨渾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於最後壹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誌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於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於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後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於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詠石灰

於謙 詠石灰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譯文及註釋

1、千錘萬鑿:形容石灰石經過千錘萬鑿才開采出來。

2、等閑:平常。

3、粉骨碎身:石灰石燒成石灰,比喻犧牲自己。

4、青白:指石灰的色澤,實際上是喻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

賞析

這是壹首詠物詩,實際上作者借吟詠石灰以言誌,表達了作者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表現了清白忠貞、矢誌不移的坦蕩胸懷。詩的大意說:石灰石經過千萬次鐵錘的敲擊和開鑿,才從深山中開采出來。在烈火中焚燒,也好像很平常。雖然粉身碎骨,變成了粉末,也毫不懼怕,為的是要把清白留在人世間。

詩品出於人品,只有品德崇高的人,才能寫出流傳千古的詩來。詩人用擬人化的手法,以石灰作比喻,表明了自己做人的誌向:寧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崇高的節操。 遊子吟古詩_遊子吟孟郊

《遊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註釋: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裏把著針線。為將遠遊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賞析: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鳴。

暮江吟古詩

暮江吟古詩

《暮江吟》

唐白居易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註釋:

1、殘陽:將落山的太陽光。

2、瑟瑟:碧綠的顏色。

3、憐:可愛。

4、真珠:即珍珠。

5、月似弓:農歷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譯文:

壹道余輝鋪在江面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壹半呈現出深深的碧色,壹半呈現出紅色。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壹彎新月仿佛是壹張精巧的弓。

賞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壹首。這些詩的特點是通過壹時壹物的吟詠,在壹笑壹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內心深處的情思。

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於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壹幅是夕陽西沈、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壹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由於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被迫遠離朝廷後輕松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壹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壹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沈醉了,把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後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壹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壹看:呵呵,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多麽象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再擡頭壹看:壹彎新月初升,這真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壹張精巧的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景象,壓縮在壹句詩裏──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從弓也似的壹彎新月,想起此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贊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多麽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令人嘆絕。由描繪暮江,到贊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壹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壹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宗白華先生說:藝術意境不是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壹個境界層深的創構。(《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如果說,南朝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寫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純屬那壹時代貴尚形似(鐘嶸《詩品》)的文藝思想在謝朓審美意識中的積澱和外化;它只是描寫了日落時壹個凝結了的瞬間,像壹幅淡淡潑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畫;那麽,白居易的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則是盛唐以來搜求於象,心入於境,神會於物,因心而得(王昌齡語,見《唐音癸簽》卷二)的文藝思潮,在白居易筆下,審美的凝聚而創構的藝術意境。它藝術地展現了壹個時空運動著的過程,豈止是壹幅金碧輝煌的水彩畫,簡直像彩色影片中的壹組鏡頭,於是,隨著長鏡頭的推移,我們的審美意識很快地轉移到長短鏡頭的組接而搖出來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來了。

黑格爾說過:詩不會像繪畫那樣局限於某壹壹定的空間以及某壹情節中的某壹壹定的時刻,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寫對象的內在深度以及時間上發展的廣度把它表現出來。(《美學》第三卷第六頁)這中間有賴可憐九月初三夜這壹直抒胸臆的詩句作為內在情感的粘合劑。正是這種特定時空意識下的獨特的審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紅和露似真珠月似弓這兩個鏡頭系統創構為動態性的藝術整體了。愛森斯坦說過: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兩數之和而更象兩數之積。這可以理解為任何壹種藝術樣式的多維交叉、雙向反饋的藝術結構,它所包含的藝術意蘊都會更加醇厚、濃郁和結實,它往往給人帶來壹種模糊性、復合性的雜糅情感。妳看吧,當殘陽斜映,晚霞鋪展的瑟瑟江水,變幻莫測地在詩人視野中漸漸消失後,另壹幅幽美、靜謐的蒙太奇鏡頭,又輕搖著舒展在詩人眼前了。擡頭仰望,彎彎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懸、浮動;低頭俯視,顆顆晶瑩的露珠在江邊花草上凝結、閃亮。真是在泉為珠,著璧成繪,壹句壹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嶽英靈集》中評王維語)詩人禁不住脫口贊美道:多麽可愛的夜呀!這是驚嘆,也是陶醉。詩人無比喜悅、輕快的心情,向往超脫、寧靜的意趣,統統和盤托出卻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無窮、領悟不盡。這兒,我們可以參證聞壹多對《春江花月夜》的贊語:更敻絕的宇宙意識,壹個更深沈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他得到的仿佛是壹個更神秘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宮體詩的自贖》)可不是嗎?我們今天讀這樣的詩,還禁不住產生神話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壹彎新月,莫非真是飛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開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顆顆露珠莫非是他們在遊戲中射向藍天、撒落人間的粒粒彈丸吧!這真是壹種妙不可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