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倉天心所著的《茶之書》中有雲:
“蓋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裏,也存在著美好——對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壯的緣由。
在純粹潔凈中有著和諧融洽,以及主人與賓客禮尚往來的微妙交流,
還有依循社會規範行止進退,而油然出的浪漫主義情懷,這些都是茶道的無言教誨。
本質上,茶道是壹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
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02
在冷漠僵硬的世俗中,壹種溫柔的試探,對於生命的延展,對於美的感受。
泡茶時以茶為基點,然後感受到水,然後感受到山川河流,是美的連鎖反應。
剛開始妳會享受此刻泡的茶,然後是茶席,然後是茶器,然後再到茶空間。
妳會側耳傾聽,妳的直覺會讓妳感受、沈浸到這個氣氛中,然後其它的東西也順其自然的察覺。
這是壹個不知不覺的過程,壹個審美的沈澱,壹個對審美的積累。
現在的文盲越來越少,美盲卻越來越多,而美盲卻在錯失生活。
03
《死亡詩舍》有壹句話:
“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
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壹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
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壹生。
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這是對美的追求,對人生意義的探索,也是對生命的捍衛。
魯西西在《失而復得》說
“我最愛吃青春,愛情,和詩歌。
我就是靠吃這些東西長大的。”
也是這個意思,詩、電影、歌、茶,都是因美而生。
向美而生是人的本性,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唐時的繁華、宋代的清麗、明朝的張揚,都是美的見證。
04
當然承認生活的不完美是需要勇氣的。
然後在殘缺美中感愛生活,追尋美好。
有人不願承認生活的殘缺,有人因為殘缺悲痛欲絕。
而殘缺和不完美,是真實的,具有質感的觸碰。
妳感受到它們的時候,是妳的靈魂觸碰到粗糙的墻壁。
不要試圖去填補它們,去觀察它們的圖案和規律,
然後像壹個藝術家壹樣去臨摹、去添置成自己的畫作。
不願承認的人,始終在偽裝,偽裝得歲月靜好。
05
《我的前半生》裏賀涵是壹個近乎完美的人,
有錢、有才、有貌、還有格調,他是理所當然的男神。
他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他永遠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完成別人覺得不可能的事情。
他可以讓所有女性傾倒,他有壹個也近乎完美的女朋友唐晶,
他們是眾人眼中的金童玉女,但是後來他愛上了羅子君。
壹個離異帶著孩子,雖然保養的不錯,但是三十多歲的女人。
他說因為他和她在壹起覺得放松,感覺到真實。
真實是什麽,真實就是不完美,真實就是殘缺。
他醉酒後感慨自己裝了這麽多年,連感情都是裝的,
因為不願承認不完美,因為害怕害怕殘缺。
生活絕對不是歲月靜好,只會是苦中作樂。
去承認它,正視它,不是件容易的事。
06
而美的產生,正是因為這些殘缺。
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
而生活給了我們殘缺,我們卻從中尋找到美好。
在壹次又壹次對美的溫柔試探,我們感受生活。
美的感受是靠知覺和認知壹同構建的。
就像壹泡茶,從剛沖水,妳就可以感覺到。
妳的鼻子可以聞到茶香,妳的眼睛可以看到茶湯的顏色變化,
妳的舌頭可以感受到茶的甘澀,口齒生津,
而妳的身體其它部分也會自然而然感受到美好,然後深深記住這樣感覺。
美的記憶是依靠身體來記錄的,自然而然。
07
喝茶是壹種休閑愜意的生活方式,也是壹種需要有儀式感的文化活動。
倘若失去了具有文化內涵的儀式感,便缺少了很多美感。
這種美感也造就成了古人的詩詞歌賦,還有禪意通幽的意境。
在這種美的熏陶下有了古人所寫的“山間茶熟,石上酒醒”的妙語。
“或會於泉石之間,或處於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凈牖。
乃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的意境和心境。
在美的文化裏從來不缺少元素,
它們來源於生活裏的儀式感和細微的觀察,
來源於壹次又壹次對美溫柔的試探。
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泡茶,是壹種對美溫柔的試探。
喜歡點擊關註易安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