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賞析
正月十五日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上元節。該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觀燈的景象。詩的首聯總寫節日氣氛:徹夜燈火輝煌,京城馳禁,整個城池成了歡樂的海洋。“火樹銀花”形容燈采華麗。史載: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豎之如花樹。
這雖不是作者筆下的那個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況如許。“合”字是四望如壹的意思,是說洛陽城處處如此。唐代,孫逖《正月十五日夜應制》詩中說:“洛城三五夜,天子萬年春。彩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不覺東方日,遙垂禦藻新。”
可與此詩相印證,可見隋唐時代洛陽皇城端門的元宵節觀燈盛況。是說原本黑洞洞的城門與黑沈沈的城河在節日的夜晚也點綴著無數的明燈,遠遠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橋銀河了。
中間兩聯是節日歡樂氣氛的具體寫照:萬家空巷,壹起湧上街頭;人人雀躍,不分富貴貧賤。上聯寫達官貴人,走馬觀花,馬蹄濺起飛揚的塵土;明月當空,照耀著簇簇攢動的人群。
下聯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遊伎們艷裝行歌,唱著“落梅”壹類通俗流行的歌曲。“裱李”,是說遊行的歌伎們濃裝艷抹有如桃李。“行歌”是說她們邊走邊舞,邊舞邊唱。“落梅”,即“梅花落”。是漢樂府《橫吹曲》的典調之壹。
這裏泛指壹般通俗歌曲而言。由這些描寫不難想象,洛陽城裏的元宵之夜,成了不眠之夜,不知不覺已至深更半夜,但歡騰的人群仍然樂而忘返,希望這壹年壹度的良辰美景不要匆匆過去。這就逼出了結尾兩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稱“執金吾”,指京城裏的禁衛軍。據史記載唐代設左、右金吾衛,主管統率禁軍。
玉漏,指古時的計時器,用銅壺滴漏以記時。統觀全詩詞采華艷,絢麗多姿;而音調和諧,韻致流溢,有如壹幀古代節日的風情畫,讓人百看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