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澤分辨獐與鹿》選自《沈括·夢溪筆談·權智》,以下是原文:
王元澤數歲時,客有以壹獐壹鹿同籠以問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實未識,良久對曰:“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客大奇之。
大意為:王雱(字元澤)幾歲的時候,有壹次,客人帶來了壹個裝有獐和鹿的籠子,問王雱說:“哪壹個是獐,哪壹個是鹿啊?”王雱實際上是不認識的,過了壹會才回答到:“獐的旁邊是鹿,鹿的旁邊是獐。”客人感到十分的驚奇。
註:王雱,字元澤,是王安石的兒子。這是《夢溪筆談》裏面記載的原文,突顯王元澤思維敏捷,才識精巧的特點。
2. 王元澤巧辨文言文答案原文:王元澤①數歲時,客有以壹獐②壹鹿同籠以問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實未識,良久③對曰:“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
客大奇之。註釋:①王元澤:即王雱(pānɡ),字元澤,王安石之子。
②獐:獐子,壹種動物,形狀像鹿而較小。③良久:許久。
譯文:王元澤才幾歲大的時候,有個賓客把壹頭獐子和壹頭鹿關到同壹個籠子裏,然後問王元澤:“哪個是獐子,哪個是鹿?”王元澤確實不認識這兩種動物,過了好壹會兒回答說:“獐子旁邊的那個是鹿,鹿旁邊的那個是獐子。”賓客覺得他的回答實在奇妙。
3. 王元澤巧辨文言文答案原文:
王元澤①數歲時,客有以壹獐②壹鹿同籠以問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實未識,良久③對曰:“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客大奇之。
註釋:
①王元澤:即王雱(pānɡ),字元澤,王安石之子。
②獐:獐子,壹種動物,形狀像鹿而較小。
③良久:許久。
譯文:
王元澤才幾歲大的時候,有個賓客把壹頭獐子和壹頭鹿關到同壹個籠子裏,然後問王元澤:“哪個是獐子,哪個是鹿?”王元澤確實不認識這兩種動物,過了好壹會兒回答說:“獐子旁邊的那個是鹿,鹿旁邊的那個是獐子。”賓客覺得他的回答實在奇妙。
4. 王孟端鄙視富商的文言文翻譯原文
王孟端嘗月夜寓京邸,聞簫聲起鄰家,清亮可人,倚床聽之,乘興寫竹石壹幅。明早扣門訪其人以為贈,蓋壹富商也。商人大喜過望,次日奉毛茸段(緞料)二求作配幅。孟端曰:“俗子何足有我筆也!”亟索而碎之。
翻譯
某壹次,王紱寄居在京城客店(當時王紱在永樂初年時在文淵閣任職。後為中書舍人,怎麽會寄居京城,無法搞明白,也許可以理解為現在是他尚未任職的時候。)。晚上,聽見鄰居家有簫聲響起,發現簫聲清脆響亮,他就靠在床上仔細的聽,乘興畫了壹副竹石畫(王紱善畫竹石)。
第二天壹早他就去拜訪吹簫人並把昨天的畫送他,原來是壹個富商(蓋:原來)。商人非常高興,第二天捧上禮物(毛茸段叚二應該是綾羅綢緞和皮織物,但不敢肯定,暫以禮物代之)請王紱再給他送的畫寫壹對配副(畫裝裱好以後裝飾在兩邊的對偶句形式的字)。王紱大怒說:“凡夫俗子怎麽配擁有我作的畫”,馬上向商人要回畫並撕毀了它。
5. 呂曾珍為官文言文翻譯南朝時候,有個叫呂僧珍的人,生性誠懇老實,又是飽學之士,待人忠實厚道,從不跟人家耍心眼。呂僧珍的家教極嚴,他對每壹個晚輩都耐心教導、嚴格要求、註意監督,所以他家形成了優良的家風,家庭中的每壹個成員都待人和氣、品行端正。呂僧珍家的好名聲遠近聞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個正直的人,他為官清正耿直,秉公執法,從來不願屈服於達官貴人的威脅利誘,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壹些大官僚都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總想除去這塊心病。終於,季雅被革了職。
季雅被罷官以後,壹家人都只好從壯麗的大府第搬了出來。到哪裏去住呢?季雅不願隨隨便便地找個地方住下,他頗費了壹番心思,離開住所,四處打聽,看哪裏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願。
很快,他就從別人口中得知,呂僧珍家是壹個君子之家,家風極好,不禁大喜。季雅來到呂家附近,發現呂家子弟個個溫文爾雅,知書達理,果然名不虛傳。說來也巧,呂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別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賣掉。季雅趕快去找這家要賣房子的主人,願意出1100萬錢的高價買房,那家人很是滿意,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於是季雅將家眷接來,就在這裏住下了。
呂僧珍過來拜訪這家新鄰居。兩人寒暄壹番,談了壹會兒話,呂僧珍問季雅:“先生買這幢宅院,花了多少錢呢?”季雅據實回答,呂僧珍很吃驚:“據我所知,這處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麽價錢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說:“我這錢裏面,100萬錢是用來買宅院的,1000萬錢是用來買您這位道德高尚、治家嚴謹的好鄰居的啊!”
季雅寧肯出高得驚人的價錢,也要選壹個好鄰居,這是因為他知道好鄰居會給他的家庭帶來良好的影響。所謂“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環境對於壹個人各方面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我們應當萬分珍惜身邊的良師益友。
6. 文言文董允傳的翻譯董允,字休昭,是掌軍中郎將董和的兒子。先主(劉備)立太子,董允被選為太子舍人,又改任太子洗馬。後主(劉禪)繼位後,董允升任黃門侍郎。
丞相諸葛亮將要北征魏國,駐軍漢中,考慮到後主年紀幼小,難以辨別是非曲直;因為董允心性公正,眼光明亮,想把宮廷內府的事務交由他負責。諸葛亮給後主上奏疏說:“侍中郭攸之、費祎、侍郎董允等人,是先帝簡選提拔起來留給陛下的。至於權衡取舍,規劃補益,毫無保留地向陛下進獻忠言,都是他們的責任。我認為,宮中的事務,不論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就壹定能夠彌補失誤和疏漏,得到更大的收益。如果沒有聽到勸勉陛下發揚聖德的忠言,就應當責罰董允等人,以表明他們的怠慢失職。”不久,諸葛亮請費祎作參軍,將董允升任侍中,兼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宮的宿衛親兵。郭攸之性情向來平和溫順,只是湊數的官員而已。進獻忠言采納意見的任務,都由董允壹人承擔了。
董允處理政事註意制定防範措施,克盡匡正扶救的職責。後主劉禪常常想要挑選美女充實後宮,董允認為古代天子的後妃之數不超過十二人,現在後主的嬪妃美女已經充備,不應該再增加,就始終堅持,不答應選取美女之事。後主劉禪越發畏懼害怕他。尚書令蔣琬兼任益州刺史,上疏推薦費祎和董允,又上表說:“董允在宮內侍奉多年,輔佐襄助王室,應該賜予他爵位和封地,來褒獎他的辛勞和功勛。”董允堅決推辭,不肯接受。後主逐漸長大,寵愛宦官黃皓。黃皓善於阿諛逢迎,機敏狡黠,想要取悅後主,求得進身。董允時常對上正顏厲色地匡正後主,對下則多次斥責黃皓。黃皓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為。壹直到董允去世,黃皓的職位沒有超過黃門丞。
董允曾與尚書令費祎、中典軍胡濟等人相約出遊宴飲,車馬已經準備停當,擔任郎中的襄陽人董恢前來拜訪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紀輕輕,官職卑微,看見董允停止外出接待他,踟躕不安,請求離去。董允不答應,說:“本來我之所以要出遊,就是要和誌趣相投的人壹起遊玩暢談。現在您已經屈尊(來到我家),正要好好說說闊別多日蘊積的思念之情。舍棄這樣的交談,去赴那個宴會,不是我原來(做這事)的意圖。”於是讓人解下駕車的馬匹,費祎等人也都停了車馬,不再出去遊玩了。董允遵守正道,禮賢下士,行事大都是這種樣子。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董允被加封為輔國將軍。延熙七年(244),以侍中身份暫理尚書令職務,做大將軍費祎的副手。延熙九年,董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