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親人回家團圓的詩句 1.關於家人團聚的有名詩句
1、《八歸·湘中送胡德華》
宋代:姜夔
芳蓮墜粉,疏桐吹綠,庭院暗雨乍歇。無端抱影銷魂處,還見筱墻螢暗,蘚階蛩切。送客重尋西去路,問水面琵琶誰撥?最可惜、壹片江山,總付與啼鴂。
長恨相從未款,而今何事,又對西風離別?渚寒煙淡,棹移人遠,飄渺行舟如葉。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羅襪。歸來後,翠尊雙飲,下了珠簾,玲瓏閑看月。
譯文:荷花飄落,稀疏的梧桐開始墜下綠葉。庭院裏,壹場秋雨剛停歇。我說不出原因,壹個人突然獨自傷悲。又看見竹籬邊的螢火蟲在幽暗中飛來飛去,苔階旁的蟋蟀叫聲更令人斷腸。我送別客人,重尋西去的水路,不知水上是否有人為妳演奏壹曲?
最可惜的是把壹片江山大好風景,卻付給悲鳴的鳥兒。常常遺憾我們相識相知時間太短,而今在這落花時節,為何又要無奈地依依相別?
清冷的洲渚煙水茫茫,船兒就要出發,友人的行舟已遠,如壹片輕葉。他的妻子壹定在家中盼望著他,日日站在翠竹旁,任憑羅襪上染上清塵。等到丈夫歸來後,夫妻二人幸福地團圓。雙雙下了珠簾,對著明月對飲到天明。
2、《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麽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禦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麽怨恨吧,為什麽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裏,也能***享這美好的月光。
3、《月夜憶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文: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裏,壹只孤雁正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譯文: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壹點淒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壹人而生遺憾之情。
5、《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何時歸去,***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2.家人團聚的詩句
1.***慶新年笑語嘩,紅巖士女贈梅花。——《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近代:董必武
譯文:大家聚集在壹起***同慶祝新年的到來,笑語喧嘩,十分熱鬧,紅巖村的年青同誌送來梅花,更增添了節日氣氛。
2.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近代:董必武
譯文:大家在壹起舉杯互相敬酒,表達著新年的祝願,散席後眾人意猶未盡,又壹起品嘗這勝利茶,談論當今時事。
3.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宋代:王安石
譯文: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4.花倚欄幹看爛熳開,月曾把酒問團圓夜。——《普天樂·詠世》元代:張鳴
譯文:依著欄幹觀賞花開放得壹片爛熳,舉酒問明月為何如此團圓。
5.莫教星替,守取團圓終必遂。——《減字木蘭花·新月》清代:納蘭性德
譯文:這樣的夜空,不需要有星星,和我壹起守著永恒誓言的。
3.表示家人團圓的詩句有哪些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蘇軾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裏***嬋娟。
中秋節詩詞選: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南齋玩月
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
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裏***如何,微風吹蘭杜。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
齊已
空碧無雲露濕衣,眾星光外湧清規。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4.關於家人團聚的有名詩句
1、《八歸·湘中送胡德華》宋代:姜夔芳蓮墜粉,疏桐吹綠,庭院暗雨乍歇。
無端抱影銷魂處,還見筱墻螢暗,蘚階蛩切。送客重尋西去路,問水面琵琶誰撥?最可惜、壹片江山,總付與啼鴂。
長恨相從未款,而今何事,又對西風離別?渚寒煙淡,棹移人遠,飄渺行舟如葉。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羅襪。
歸來後,翠尊雙飲,下了珠簾,玲瓏閑看月。譯文:荷花飄落,稀疏的梧桐開始墜下綠葉。
庭院裏,壹場秋雨剛停歇。我說不出原因,壹個人突然獨自傷悲。
又看見竹籬邊的螢火蟲在幽暗中飛來飛去,苔階旁的蟋蟀叫聲更令人斷腸。我送別客人,重尋西去的水路,不知水上是否有人為妳演奏壹曲?最可惜的是把壹片江山大好風景,卻付給悲鳴的鳥兒。
常常遺憾我們相識相知時間太短,而今在這落花時節,為何又要無奈地依依相別?清冷的洲渚煙水茫茫,船兒就要出發,友人的行舟已遠,如壹片輕葉。他的妻子壹定在家中盼望著他,日日站在翠竹旁,任憑羅襪上染上清塵。
等到丈夫歸來後,夫妻二人幸福地團圓。雙雙下了珠簾,對著明月對飲到天明。
2、《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宋代:蘇軾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麽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禦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麽怨恨吧,為什麽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裏,也能***享這美好的月光。
3、《月夜憶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文: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裏,壹只孤雁正在鳴叫。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代: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
譯文: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壹點淒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壹人而生遺憾之情。
5、《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準。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
何時歸去,***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5.中秋節時親人能團聚的詩句
1. 《八月十五夜月 》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2. 《月夜 》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3.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壹人。
4.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5. 《望月懷遠 》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6. 《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7.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6.描寫踏青歸來,家人幸福團圓的古詩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譯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大兒鋤豆溪東,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無賴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此詞作於辛棄疾閑居帶湖期間。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閑居達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滅,使他在隱居中更加關註農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閑適詞和田園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