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潼關的詩句是什麽?

潼關的詩句是什麽?

描繪了壹幅壹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裏的畫面。

出自:《潼關》是壹首譚嗣同14歲時寫的詩,該詩是七言絕句。

原文:

《潼關》

近現代: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譯文:

自古至今,高天的滾滾雲濤團團簇擁著這座城,壹任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

奔騰的黃河流入平坦廣闊的原野仍嫌受拘束,連綿的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謂平坦。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陜西潼關,在這裏飽覽了壹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賞析:

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願望,而這願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作者介紹: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譚嗣同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其父譚繼洵時任湖北巡撫。1870年(同治九年),譚嗣同五歲,時得重病,昏死三日,竟又奇跡般復活,故名“復生”。

1875年(光緒元年),譚嗣同10歲時,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發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

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他對傳統的時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

他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曾和當時北京的壹個“義俠”大刀王五結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譚嗣同壹生致力於維新變法,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

是維新派中的最激進者。早年在湖南舉辦新政,利用時務學堂培養了大量的維新誌士;後來參與領導了發生在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的戊戌變法,期間他力輔光緒皇帝推行變法。

整頓官制,革除弊政,最後懷著“願以頸血刷汙政”的決心為變法而犧牲,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

雖然資產階級的博愛、平等、自由是虛假的,但是他用博愛、平等、自由來沖決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倫常,在舊中國那個史況下,在激烈的反封建專制主義這點上,有它突出的進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