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閏年增加的壹個月。農歷以農歷正月(29.5306天)的長度為壹個月的平均值,全年為65438+2月,與回歸年(365.2422天)相差約10天和21小時,所以依次為閏,三年壹個月,五年兩個月,十九年七個月。在某個月之後加上的閏月稱為“閏月”。《書要典》:“設閏月四時,成老。”孔川說:“如果妳壹歲,妳還有十二天。不是三歲,就有飛躍。”《左傳》。文公六年》:“閏月不告新月,有傷風化。在合適的時間飛躍,在合適的時間做事,把事情做好,把人生出來,就是這樣。不告新月,棄時政,何以為民?”
農歷為什麽有閏月?——農歷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和太陰年的矛盾。
回歸年和太陰年的矛盾是什麽?先記住:回歸年的總長度是365.2422天,農歷正月的長度是29.5306天。
12個太陰月構成太陰年,長度為29.5306×12=354.3546天,比回歸少10.88天,比每月0.91天少約11天,近1天。
據此,如果農歷某壹年的春節是壹個多雪的冬天,那麽第二年的春節將比季節提前11天,16農歷新年將出現在炎熱的夏季。如果不註意的話,大概很多人以為“閏月”和“閏年”是壹個意思,其實不然。雖然只差壹個字,但意思相差甚遠。
“閏年”我們通常所說的壹年365天,其實是壹個大概的數字,確切的數字應該是365.2422天。然後壹年有365天,與實際年份相差O.2422天,所以四年下來,比實際年份少了將近壹天。為了彌補這壹差異,歷法中規定4年為壹個閏年,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為閏年,並額外規定每個世紀年(末尾有兩個零的年份)必須能被400整除才能為閏年。比如1996是閏年,2000也是閏年,而1700不是。陽歷閏年2月有29天,閏日是2月29日,陽歷閏年有366天。也就是說,陽歷中閏年的二月不叫閏二月,閏月是農歷特有的。
現在來說說“閏月”。閏月是指農歷中的壹種現象。農歷根據月亮的圓缺來安排大月和小月,也就是月亮。壹個月亮的長度是29.5306天,這是月亮盈虧的周期。農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壹年就是12個月* * 354天。農歷月份沒有季節意義,所以剛過17,陰陽歷的日期就會隨著季節顛倒。比如有壹年的新年是在雪地裏度過的,17之後就要搖搖粉絲慶祝新年了。使用這樣的歷法自然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所以我國的農歷從秦漢開始就與二十四節氣並行,用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很多人對中國的農歷有誤解,經常把它和農歷混為壹談。
世界上有三種歷法:壹種是陽歷,地球繞太陽壹周的時間為壹年,壹年中的月數和天數可以人為指定;壹種是農歷,以月球繞地球壹周的時間為壹個月,壹年中只有幾個月可以人為指定;第三種是陰陽合歷,即月亮繞地球壹周的平均時間是壹月,但通過設置閏月,壹年中的平均天數等於地球繞太陽壹周的平均時間,如我國的陰歷、藏歷。
所以中國的農歷不是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農歷中的陰歷成分和陽歷成分各有用途。農歷可以表示月亮的盈虧,也可以預測潮汐。
陽歷更有用。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的壹大發明。它顯示了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陽每年的視運動,最適合指導農業活動。因此,中國傳統的陰陽歷被稱為農歷。所以農歷和陰歷不壹樣,把陰歷叫做陰歷是不合適的。
太陽和月亮是人們掛在天上的日歷。年復壹年,地球繞著太陽轉,地球上的壹切都在太陽和月亮的循環中生活和繁衍。
如果太陰年由十三個太陰月組成,則長度為29.5306×13=383.8978天,比回歸年多18天。
如果按照上述規定制定歷法,就會出現天氣與歷法不壹致,時間順序錯亂顛倒的奇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個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到了“閏月”的方法,保證正月到三月為春,四月到六月為夏,七月到九月為秋,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同時保證農歷的第壹年在冬末春初。
農歷年中月份是以農歷正月29.5306天的長度為基準,所以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為了保證每個月的第壹天(初壹)壹定是新月,大小月份的安排不是固定的,需要通過嚴格的觀察和計算來確定。所以陰歷中連續兩個月大或小是很常見的,甚至出現過罕見的例外,比如1990中的3、4月小,9、10、11、12月連續四個月大。
那麽多長時間加壹次閏月呢?最好的辦法是求回歸年天數和太陰月天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等於N個太陰月的天數,即應該有壹個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方程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我們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該比率的近似值為:
在這些分數中,分子代表回歸年數,分母代表月亮數。例如,第六個分數表示必須給19回歸年加上7個閏月。
19回歸年增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熱帶年= 19×365.2422 = 6939.438+018(天)
壹個太陰月有29.5306天,235個太陰月= 235× 29.5306 = 6939+38(天)。
19回歸年加上7個閏月後,矛盾才消除:6939.438+00-6939.18 = 0.0892(天)——也就是2小時9分多,足夠準確。
因此,農歷采用了19加7閏月的方法,即“19年7閏法”,很好地協調了回歸年和太陰年,使農歷的元旦(春節)始終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新月稱為“閏周”。
陰歷放置閏的方法,可以使陰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陰歷中的月亮具有鮮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陽歷和陰歷兩者之最的特點。
目前設定閏的方法是在兩個冬至之間。如果只是12個月,那就不是飛躍,如果是13個月,那就是飛躍。閏月始於“冬至”。當沒有“中性精神”的第壹個月出現時,這個月就是閏月,它的名字就是在前壹個月前面加上“閏”字。
農歷閏月是幾月?要看壹年二十四節氣。
在中國農歷中,24個節氣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
農歷以月亮為周期(陰歷),十二月歷共約354天;結合歷書(陽歷),歷書是根據地球公轉形成的四季循環來編制的。月歷比年歷短,相差11天。所以需要每19年加7個閏月來彌補誤差。決定哪個月是閏月取決於24個節氣。農歷月份通常包括壹個節氣和壹個中性氣,如秋分。如果壹個農歷月份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日歷會多加壹個月作為閏月。以2006年為例,農歷七月恰好是有節氣但無中性大氣的月份,因此在七月出現了調整誤差。
農歷二十四節氣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所以有些農歷月份,月底氣落,下個月就沒氣了。
壹般每兩年都會有壹個月沒有氣,正好與需要閏月的年份重合。所以農歷規定非中性的月份為閏月。
例如,農歷2001的四月二十九日充滿了氣,每隔壹個月的第壹天就是齊的下壹個夏季至日。如果這個月沒有氣,就定為閏月,在四月之後,所以叫閏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