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約為二十二至二十四厘米)。
筷子是中國文化的壹種,關於長度也別有壹番含義,七和六兩個數字代表了人的情感,指的是七情六欲,所以在吃飯的時候也告誡人們要自我節制,不應該放縱自己的欲望。
由來:
先秦時期稱“挾”,也作“莢”。鄭玄註釋:“挾,猶箸也,今人謂箸為挾提。”漢代著名史學家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時,稱商紂時期的筷子為“箸”,古寫為“木箸”。
兩漢又出現了“筯”字。隋唐時李白《行路難》詩曰:“停杯投筯不能食”;杜甫《麗人行》詩雲:“犀箸厭飲久來下,鍪刀鏤切空紛綸。”從兩位大詩人的詩句中,我們知道,唐代“筯”與“箸”通用。不過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統壹稱“箸”。
但箸的名稱,並非保持到底,明代發生了變化。明陸容《菽園雜記》雲: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後來演變為直接叫“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