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求天國名將石達開的幾首詩作?

求天國名將石達開的幾首詩作?

談石達開的三首真詩

numzero

石達開文武兼備,壹向有有能詩能琴之名。但迄今為止所流傳的他的詩作多為他人偽托之作,真詩卻寥寥。正如羅爾綱先生先生所說,石達開的能詩之名並不是後人偽托的,只是保存下來的作品極少,大都隨著太平天國起義的失敗而遺失了。而就因為他有向有能詩歌之名,所以才有那麽多人借他的名字寫偽詩。

在石達開的詩中,有三首筆者認為是真作的。

(1)廣西白龍洞提壁詩

太平天國庚申拾年,時於季春,予以政暇,偕諸大員巡視荒郊。山川競秀,草木爭妍,登茲古洞,詩列琳瑯,韻著風雅。旋見粉墻劉青雲句,寓意高超,出詞英俊,頗有斥佛息邪之概,予甚嘉之,爰命將其詩句勘石。以為世迷仙佛者警。予與諸員亦就原韻立賦數章,俱刊諸石,以誌遊覽雲。

挺身登峻嶺 舉目照遙空

毀佛崇天帝 移民復古風

臨軍稱將勇 玩洞羨詩雄

劍氣沖星鬥 文光射日虹。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在它的《序》已經有明確說明,而文中提到的劉青雲原詩為:

異境從天辟,登臨眼界空。

萬家遙帶雨,壹水怒號風。

古佛形容怪,奇人氣象雄。

回看腰下劍,飛去作長虹。

這是首真詩,已經有許多史學家從多方面考證證明它的真實性,這裏就不多談了。

石達開這首詩的文詞很淺,但顯示出的文字功底卻很深。

為什麽這樣說呢?從原詩來看,沒有什麽高深的的用字,也沒有引用什麽典故,文意相當淺白,即使沒有多少文化的人,靠聽的也基本上能明白是什麽意思。太平天國自起義後,壹向倡導文以致用,提倡樸素的文風,便於理解,也便於流傳。開科設式也廢除了八股文,以文章內容重於其形式。這也可算是太平天國運動的積極意義之壹吧。

但是,這首詩的用詞雖淺顯,卻可以從形式上看出石達開的文字功力。這是首五言格律詩,詩詞之中,以五言格律的平仄要求最嚴格,除了壓韻的基本要求外,每句之中的平仄變換也有相當嚴格的限制。這首詩是即興的作品,而且還是限韻(依劉青雲”空,風,雄,虹”原韻),信筆揮毫間,卻完全符合五言格律的平仄要求,更值得註意的是,五言格律只要求第二聯和第三聯對仗,但石達開這首詩在遵守五言格律的平仄規則的基礎上,更做到了四聯完全對仗,這就十分難得了。所以,在形式上,這已經是壹首上乘之作,盡管作者沒有刻意雕砌賣弄文采,但卻還是可以由此看出其文字功力。

再看詩的內容,氣勢明顯勝過劉青雲的原詩。羅爾綱先生曾這樣評價它,“……從風格上看,石達開此詩風格雄壯,我們之要讀他這壹句“挺身等峻嶺,舉目照遙空”的詩句,便會立刻使人聯想起麥高文所說的“英雄俠義,勇敢無畏,正直耿介”的氣概。這種風格與世傳文士偽托的假詩風格是完全不同的。”

說到這裏,筆者有兩點聯想:

第壹,在《六十七將領上天王奏》中指責石達開“壹返故鄉,便有歸林之念”,由於他們脫離石達開是在石達開返回老家貴縣以前,所以這裏的“故鄉”只能指的是廣西。然而別說“壹返故鄉”,寫作這首詩的時候,石達開回廣西已經有六個月了。看這首詩所的氣勢,逐鹿中原的雄心展露無遺,哪有什麽“歸林”之念?僅憑這首詩,便足以駁斥所謂“壹返故鄉,便有歸林之念”的說法。

第二,當今流傳最廣的石達開詩,恐怕是下面這首《入川提壁》

大盜亦有道,詩書所不屑。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

策馬渡懸崖,彎弓射胡月。

人頭做酒杯,飲盡讎仇血。

認為這首詩是偽作的理由很多,如以“太平天國正朔”自居的“真天命太平天國通軍主將”是否會公開自稱“大盜”?此詩既是提壁,提於何處,為何當時不見任何公私文件提及?等等。這裏要說的是,以石達開在廣西的提壁詩所表現出的文字功力,這首詩也不太可能出於他的手筆。這首詩既不會即興之作,又不需要限制韻腳,論難度遠遠不及上面那首,但卻連格律詩基本的對仗要求都不符合,且不說平仄是否合律,第二聯“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根本就不對仗。實在很難使人相信它和前壹首真詩是同壹人所做。

(2)駐軍大定與苗胞歡聚即席賦詩

千顆明珠壹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

五嶽抱住擎天柱,吸盡黃河水倒流。

這是1862年石達開大軍經過貴州黔西,大定壹帶時,當地苗族百姓以歡迎“最尊貴的客人”的儀式歡迎石達開大軍---將用黃豆,毛稗,高粱,小米,包谷和谷子釀貯,埋藏於地下多年的陳年美酒取出,盛在壇子裏,放在花場正中央。用通心的吸管插入壇內。石達開和太平軍將士,與苗民們壹同,載歌載舞,披著月色,照著營火,手扶吸管,低頭暢飲。席間,石達開即興賦詩壹首。

首句“千顆明珠壹甕收”,是指美酒系以多種糧食釀成。次句“君王到此也低頭”,是因為無論身份如果高貴之人,若不低頭便無法將酒吸出。後兩句則是說五根手指握住吸管,將酒壹飲而盡。

此詩真偽尚有爭議,羅爾綱先生認為是真詩,而簡又文,史式則認為既不能斷言為真,亦不能斷言為偽。

筆者個人相信這是首真詩。除了史家所舉出的依據,如傳說與石達開的行軍路線,當地民俗等均符合外,更重要的還是這首詩所表現出的磅礴氣概。文字上,是緊扣“飲酒”壹事,非常貼切,但收千顆明珠於壹甕,縱君王到此也低頭,乃至只手托擎天之柱,可倒流黃河之水,這種胸襟,膽識,氣魄,誌向,只有翻江倒海氣吞山河的英雄才能有,非尋常文人所能偽托。

石達開這首詩,記的是與苗民歡慶之事,言的卻是自己的鴻鶻之誌。

(3)離京“為瀝剖血誠”五言告示

這是石達開離開天京後,向天國軍民詔告自己離京原委的告示。

首先要說的是,這個告示有兩個版本,對比之下有不少出入:

版本壹:

為瀝剖血誠,諄諭眾軍民:自恨無才智,天國愧荷恩。

惟矢忠貞誌,區區壹片心,上可對皇天,下可質古人。

去歲遭禍亂,狼狽趕回京,自謂此愚忠,定蒙聖君明。

乃事有不然,詔旨降頻仍,重重生疑忌,壹筆難盡陳。

用是自奮勵,出師再表真,力酬上帝德,勉報主恩仁。

精忠若金石,歷久見真誠。惟期妖滅盡,予誌復歸林。

為此行諄諭,遍告眾軍民:依然守本分,照舊建功名。

或隨本主將,亦足標元勛,壹統太平日,各邀天恩榮。

版本二:

為瀝剖血陳,諄諭眾軍民:自愧無才智,天恩愧荷深。

惟矢忠貞誌,區區壹片心,上可對皇天,下可質世人。

去歲遭禍亂,狼狽回天京,自謂此愚衷,定蒙聖鑒明。

乃事有不然,詔旨降頻仍,重重生疑忌,壹筆難盡陳。

疑多將圖害,百喙難分清。惟是用奮勉,出師再表真。

力酬上帝使,勉報主恩仁。惟期成功後,予誌復歸林。

為此行諄諭,諄諭眾軍民:依然守本分,各自立功名。

或隨本主將,亦壹樣立勛,壹統太平日,各邀天恩榮。

兩個版本發現時間地區不同,應該是同壹告示的初稿和改稿。關於哪份是初稿,哪份是改稿,史式先生根據張貼時間的先後,用詞平仄的考究等考證,做出前文是修改後的定稿,後文是最早的初稿的結論,是有說服力的。

除了壹些用詞上的差異外,兩稿中有三處特別值得註意的差異

(1)初稿中“疑多將圖害,百喙難分清”,在修改稿中被刪除。

(2)修改稿中另加了“精忠若金石,歷久見真誠”壹句。

(3)初稿中的“各自立功名”在修改稿中被改成了“照舊建功名”。

石達開做這三處修改時的心情,實在值得仔細體會。正如史式先生在《五言告示初稿改稿考》壹文中指出的“初稿中“疑多將圖害,百喙難分清”兩句,顯然是石達開在對洪家私黨極為憤懣的情緒下寫出的。這是不是事實?當然是事實。這壹事實不僅是太平天國自己人知道,連敵方也知道。如當時圍攻九江的湘軍將領李續賓所得情報說:

“客商有自下遊回者,言金陵各偽王忌石逆之能交結人心。石逆每論事則黨類環繞而聽,各偽王論事,無肯聽者,故忌之,有陰圖戕害之意。”--《李忠武公遺書》”

不過,太平天國內部這種嚴重的內耗雖然已是完全公開的秘密,到底還算是秘密。初稿把這個秘密完全公開出來,可能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產生不好的政治影響。冷靜下來的石達開為了顧全大局,在修改時刪掉了這兩句,另加了“精忠若金石,歷久見真誠”兩句。”

而按同樣的思路,也不難推測為什麽初稿中的“各自立功名”在修改稿中被改成了“照舊建功名”。“ “各自立功名”使人產生產生壹種錯覺,即太平天國各隊伍是否已經各自為政;各自為戰,不復是壹個整體。而“照舊減功名”就好得多,不論繼續留在當地還是跟隨石達開出征,都是為太平天國出力立功,都是為了***同的事業,***同的目標而奮鬥。”“勸告全體軍民,各自安守本份,為革命事業立功,如確屬自願,也可以前來參加自己的隊伍建功立業。”(史式《對石達開評價變幻無常原因考》)

對於這首《五言告示》,筆者非常認同史式先生在《石達開真偽詩文考》壹文所做的分析---

“如果詩人吟詩不限於律,絕,則石達開離京城出征時所公開貼出的《五言告示》,也可以說是壹首好詩……如果石達開不是能文之士,這份告示自然由軍中的老夫子代表;他既能詩能文,而這份告示卻又用了很特殊的韻文形式,且能壹韻到底,這就不同凡響,絕非壹般只會寫“等因奉此”的老夫子所能勝任。因此,很可能是出自石達開的親筆。公文應該明白曉暢,本不應該使用字數受限制的韻文。為什麽這篇告示要用韻文,而且要用句子很短的五言韻文?其原因不難推想而知。石達開既有無限愁思要向大家傾訴,但是又不能說得過於明顯。這是為了顧全大局。如果把話說得太明顯了,就會增長太平天國的內部矛盾,予敵人以可乘之機。他把“疑多將圖害,百喙難分清”修改為“精忠若金石,歷久見真誠”,就是為了把事情說得更加隱誨壹點。既然希望說得隱誨,五言韻文正是最好的形式,可以言有盡而意無窮。

石達開雖然能文,但在離京之時,由於歷經國難家難友被逼出走,自然心亂入麻。所以用語不夠講究,文義也不夠含蓄。到達安徽之後,再來仔細斟酌,就覺得有修改之必要。《五言告示》前後出現字句略有出入的兩個不同的抄件,原因在此。

我們認真體會壹下這篇《五言告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會相信它確出自石達開之手。他對太平天國事業已片忠心,洪家私黨卻壹直對他猜忌排擠;他壹心要為國出力,洪家私黨卻處處掣肘,陰謀陷害,逼得他非走不可。他當時的滿腔悲憤,不下於被放逐的屈原。他的處境,也和昔日的屈原相似。因此,他的這篇《五言告示》,也就成為太平天國時代的《離騷》。全篇所言,都是發自肺腑的心聲,充滿了真實的感情。從形式上說,《五言告示》自然趕不上《白龍洞題壁詩》;但從真情的流露,“言為心聲”,“詩言誌”這壹方面來說,《五言告示》正是感人至深的詩篇,應在《白龍洞題壁詩》之上。”

參考文獻: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料辨偽》

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

史式《五言告示初稿改稿考》《石達開真偽詩文考》

附:關於壹首真偽有爭議的石達開遺詩

/m/jours/adindex.asp?boardid=9837&joursid=11545&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