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靡之音 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樂。指頹廢的、低級趣味的樂曲。
跫然足音 跫:腳步聲。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後常比喻難得的來客。
笙磬同音 比喻人事協調,關系和睦。
亡國之音 原指國家將亡,人民困苦,因此音樂也多表現為哀思的曲調,後多指頹靡淫蕩的歌曲。
弦外之音 原指音樂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裏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壹錘定音 比喻做事幹脆,說了算數。
異口同音 不同人說同樣的話,形容看法、意見完全壹致。
鄭衛之音 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北鄙之音 指殷紂時的音樂。後世視為亡國之聲。亦作“北鄙之聲”。
遏密八音 遏:阻止;密:寂靜。各種樂器停止演奏,樂聲寂靜。舊指皇帝死後停樂舉哀。後也用以形容國家元首之死。
金口玉音 舊時用以指天子之言。後泛指說話正確,不能改變。
裊裊余音 裊裊:宛轉悠揚。余音:不絕之音。形容音樂結束後悠揚悅耳的聲音仍然綿延不絕,回響在耳邊。同“余音裊裊”...
泮林革音 比喻在好的影響感化下而改變舊習性。
繞梁之音 形容歌聲美妙動聽,長久留在人們耳中。參見“余音繞梁”。
桑間之音 指淫靡的音樂。
水月觀音 佛經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見《法華經·普門品》。後用以喻...
弦外有音 比喻話語中另有間接透露、沒有明說的意思。
壹槌定音 借指憑壹句話作出最後決定。同“壹錘定音”。
壹口同音 猶言眾口壹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