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高二語文課本課改版中的詩

高二語文課本課改版中的詩

作者:李清照——《菩薩蠻》

內容:

歸鴻聲斷殘雲碧,

背窗雪落爐煙直。

燭底鳳釵明,

釵頭人勝輕。

角聲催曉漏,

曙色回牛鬥。

春意看花難,

西風留舊寒。

菩薩蠻

朱淑真

山亭水榭秋方半,鳳幃寂寞無人伴。

愁悶壹番新,雙蛾只舊顰。

起來臨繡戶,時有疏螢度。

多謝月相憐,今宵不忍圓。

菩薩蠻

張先

憶郎還上層樓曲。

樓前芳草年年綠。

綠似去時袍。

回頭風袖飄。

郎袍應已舊。

顏色非長久。

惜恐鏡中春。

不如花草新。

菩薩蠻

王安石

數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裏。

花是去年紅,吹開壹夜風。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

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

李煜詞——《虞美人》

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歸園田居》五首·陶淵明

其壹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詩歌譯文

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熱愛山川田園(生活)。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壹去三十個年頭。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裏去開荒,固守愚拙,回鄉過田園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後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

狗在深巷裏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裏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裏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詩歌註釋

羈鳥:籠中鳥。 曖曖:昏暗,模糊。 虛室:空室。

樊籠:比喻官場生活。 依依:輕柔而緩慢的飄升。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詩歌註釋

人事:指與人交結往來。 鞅:馬駕車時頸上的皮帶。這句是說居處僻陋, 車馬稀少。 曲:隱僻之地。墟曲:猶鄉野。 披:撥開。

詩歌品評

本篇是 《歸園田居》 第二首,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先是從正面寫“靜”。生活在偏僻的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造訪。正因為沒有俗事俗人打擾,所以“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那虛掩的柴門,那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喧囂俗念都遠遠地隔絕了。

不過,柴門也有敞開之時,詩人“時復墟曲中,披草***來往”,常與鄉鄰們***話桑麻。然而在詩人看來,與純樸的農民披草來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話桑麻,也不是 “雜言” 。與充滿機巧虛偽的官場相比,這裏別有洞天。 ——這是以外在的“動”寫出內在的“靜”。

鄉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樂悲歡。“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令人喜悅;同時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這壹喜壹懼,並非“塵想”雜念。 相反,這單純的喜懼表示著鄉居勞作使詩人的心靈明凈了,感情淳樸了。——這是以心之“動”來進壹步展示心之“靜”。

詩人或從正面說,或從旁說,讓讀者去領略鄉村的幽靜和自己心境的恬靜。 元好問曾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詩人在這衷正是描繪了壹個寧靜、純美的天地。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詩歌註解

1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2草木長:草木叢生。

3南山:江西廬山。

4晨興:早上起床。

5沾:沾濕。

詩歌譯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疏。 早晨起來到田裏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著鋤頭回家歇息。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濕了又有什麽可惜,只要不違背我歸耕的意願就行了。

詩歌中心思想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壹個老農站在那裏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壹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麽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壹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裏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壹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壹身,卻有壹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壹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裏,這是壹幅多麽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其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壹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