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廣州·羊城古八景

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廣州·羊城古八景

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廣州·羊城古八景

中國歷代文人墨客每遇佳色,常要羅列到“十景”或“八景”中去。羊城八景宋代已有,為“扶胥浴日”、“石門返照”、“海山曉霽”、“珠江秋色”、“菊湖雲影”、“蒲澗濂泉”、“光孝菩提”及“大通煙雨”。後元、明、清及本世紀六十年代所定八景各有不同,所謂時移勢易,翻新不斷。今之羊城新八景已完全不同於從前,為“紅陵旭日”、“珠海丹心”、“白雲松濤”、“越秀遠眺”、“鵝潭夜月”、“東湖春曉”、“雙橋煙雨”、“羅崗香雪”。

“扶胥浴日”菠蘿廟

南海神廟又稱菠蘿廟,位於今廣州市黃埔南崗廟頭村,建於隋開皇年間,至今已有壹千多年,古稱“南海廣利洪聖大王廟”。其所祀之神為南海神祝融。祝融本是火神,古人認為“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兼為水火之帝;因南方屬火,火神也就成了南方之神。韓愈《南海神廟碑》曰:四海以南海為尊,故視融神高於東西北三帝和河伯之上。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非常重視南海神廟,稱之為祝融的“離宮”。自唐開元以來,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祭典;清時還由皇帝派出專使,主持祭典。從唐代開始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南海神。唐天寶年間封南海神為廣利王,其妻為明順夫人;宋康定二年,加號洪聖,皇祐年加號昭順;元至正二十八年,封廣利靈孚王;明洪武三年,改稱南海之神;雍正三年又稱為昭明龍王之神。

現存南海神廟主要是清代建築,整座廟宇由頭門、儀門、左右長廊、禮亭及大殿組成,規模宏大,殿宇巍峨,結構布局嚴整。廟前還有壹座清康熙帝禦筆的“海不揚波”石牌坊。廟內文物古跡甚多,大門內有宋太宗碑、明太祖高皇帝碑;東廊下有韓愈撰、陳諫書的“南海神廟碑”等近百件石刻。這些碑刻保存了從唐代至清代有關航海及對外貿易的珍貴史料,有“南方碑林”盛譽。

廟中門左側塑有壹尊達奚司空立像,人們傳述著壹段淒美故事:中國本土原沒有菠蘿,壹個名叫達奚的波斯商人從國外帶來了菠蘿種子。他受波斯國王之托,坐船來中國朝貢。船到廣州時,達奚登岸拜謁南海神,把隨身帶來的菠蘿樹種種在廟旁。誰知當他播完種準備回船趕路時,船已揚帆出海。被落下的達奚望著遠去的船只絕望至極,最後竟“立化廟左”。當地百姓感其誌誠,傷其不幸,用泥將他的屍體裝裹起來,尊之為神,設祭紀念。所以南海神廟又稱菠蘿廟。

早在秦始皇時,我國就以廣州為中心,與今東南亞、西南亞壹帶有了海上交通往來。在廣州曾發掘出該時期的古船臺,它能夠建造長30米、載重約60噸的大木船。唐時,廣州設置主管對外貿易、港口事務的市舶司。唐代宰相賈耽所著《皇華四達記》,詳細記敘了從廣州到馬格達的航路。上述“達奚失舟”的故事,生動形象地折射出我國古代對外經濟往來的盛況。

南海神廟還是宋代羊城八景之壹,即“扶胥浴日”。古時這裏江面寬闊,廟前浴日亭能觀日出,頗為壯觀。南宋詩人楊萬裏來遊時,曾贊南海神廟:“南來若不到東廟(即南海神廟),西京未睹建章宮。”並作浴日亭詩曰:《羊城古八景》古詩句出處:

南海端為四海魁,扶胥絕境信奇哉。日從若木梢頭轉,潮到占城國裏回。更愛五更紅浪沸,忽吹萬裏紫霞開。天公管領詩人眼,銀漢星搓借壹來。

大通煙雨話傳說

大通古寺,位於廣州市西南角,其前身為寶光寺;建於南漢,宋時改名“大通慈應禪院”。寺內有高僧達岸禪師肉身,據說“祈禱即應”,祈雨尤靈。據李調元《粵東筆記》載,明萬歷六年天大旱,眾寺僧曾將達岸禪師肉身迎至光孝寺“禱雨隨降”。康熙六年,因為祈雨靈驗,郡人肖子奇捐資數千擴建寺院,在寺周圍種樹千株,愈加襯托出大殿巍峨、古寺莊嚴。四大天王殿前,有壹古井,據說井水與珠江相通,民謠有“扁擔放井流,鵝潭水上收,陽光照船映,井口見船浮”之說。傳說黃昏以後,在井口可以聽到珠江邊的叫賣聲以及夜遊小舟的琴歌聲。該井還能預報天氣,每當天陰欲雨,從井下會升起壹股雲煙,只是從不冒出井口,為廣州壹大奇觀。相傳康熙六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有位借錢替丈夫治病的王氏,年終時扶著病弱的丈夫到大通古寺躲債。在寺門口正遇見債主,王氏走投無路,只好投井自盡。不料井裏的雲煙竟沖了出來,把投井的王氏托到井旁。債主以為是神仙顯靈,再不敢逼債。此後,並泉的雲煙始升出井口,人稱“煙雨井”。清乾隆下江南時,曾到此遊幸,大贊“煙雨”美景,並傳旨建了壹座“大通煙雨”石牌坊。自此“大通煙雨”成為羊城八景之壹。

“珠水晴波”海珠島

珠江亦稱粵江,是我國四大河流之壹,是西江、北江、東江的總稱。它橫貫廣州市區,東流入海。古代因江面寬闊稱為“小海”。在廣州城南的江中舊有壹石島,長約60丈,闊10多丈,嵌鑲在碧綠江水中,猶如壹顆光彩奪目的明珠,被稱為海珠島;因它實為突出江面的壹塊大礁石,故又叫海珠石,珠江也由此得名。民間傳說從前南越王趙佗有壹件無價之寶叫陽燧寶珠,他十分珍愛,死後以寶珠殉葬。後來有個叫崔煒的讀書人有幸暢遊趙佗墓穴,得到那顆陽燧寶珠。消息傳開不久,有個波斯商人千裏迢迢跋涉而來,以十萬貫重金買下陽燧寶珠。乘船回國途中,波斯商人誌得意滿,看著兩岸迷人景色,越發心曠神怡,忍不住從箱裏取出寶珠,放在手心細細賞玩。忽然,壹陣狂風掀起巨浪,陽燧寶珠趁勢射入江中,鉆到壹塊長滿青苔的巨石底下。原來是陽燧寶珠不願離開家鄉故土。打這以後,江水變得更加碧綠清澈,那塊藏有寶珠的巨石總是浮現於江面,人稱“浮石”。古人說南海有“沈水之香”,又有“浮水之石”,所指就是這塊浮石。每到晚上,該巨石熠熠發光,似海珠壹般。

海珠島在宋代以前尚未有記載。南宋時侍郎李昂英(字文溪,番禺人)最先在這裏結廬讀書。他進身仕途後,捐資重建海珠慈度寺。端平二年(1235)摧鋒軍叛亂,圍攻廣州城,李昂英只身縋城勸說,叛軍才解了圍。後人感激其恩德,在慈度寺旁建祠紀念。慈度寺東有向陽臺,西有憑虛亭;寺內還有丹霞臺,規模極大。寺周圍植有十多株巨大榕樹,因而島上古寺幽深,榕蔭蔥綠,團團紅棉似火,使人如置身畫中,清代羊城八景之壹的“海珠秋月”即在此處。如今廣州每逢端午賽龍舟時,不少遊人到此遊泳戲水,觀看龍舟比賽,熱鬧異常。詩人王士禎有詩詠道:“海珠石上柳蔭濃,隊隊龍舟出浪中。壹抹斜陽照金碧,齊將孔翠作船蓬。”

由於珠江的泥沙沖積,海珠島逐漸與北岸靠近,1928年曾辟為公園。1931年,廣州建築新堤時,把海珠島與北岸陸地連成壹片,今天這裏已成為繁華市區。

石門返照詠貪泉

石門,在廣州市西北郊15公裏,是廣州與嶺北水路交通必經之地。此處地勢險要,兩山隔水雄峙,橫截江流,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傳說石門乃是呂嘉積石而成。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殺漢使、南越王和王太後。漢武帝即令江淮壹帶的樓船隊***十萬人征南越。呂嘉為抵抗大軍,乃在江中積石。豈料樓船將軍楊仆統率的大軍早已從北江順流而下,先攻下飛來峽,再破石門,會合由路德率領的隊伍,直搗廣州城下,壹舉平滅近百年歷史的南越國。古人對石門吟詠甚多,南宋方信儒有詩雲:“呂嘉積石浪相傳,雙闕天開尚宛然,成敗古來俱壹夢,千秋何似老樓船。”

古代江面開闊,石門狹窄;壹過石門,江面突寬。相傳夕陽斜照時,石門有時會出現海市蜃樓般幻景,有人流車馬、街市樓臺。宋羊城八景之壹“石門返照”,即由此而來。

石門附近有壹口名為“貪泉”的水井,今尚有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布政使李鳳立的壹方石碑,高2.5米,寬1米,中刻“貪泉”二字。據說“貪泉”水頗為神奇:原來,古代廣州物產,在中原常被視作珍奇,壹樹珊瑚,壹顆珍珠,價值千金,來廣州做官的,常因過分貪財犯罪。俗諺說:“登大庾嶺則芳穢之氣分;飲石門泉則清白之質變。”認為官吏貪汙乃是飲貪泉之水所致。

靠近石門的壹段水道又名沈香洲,洲名出於對吳隱之清廉政績的傳頌。相傳吳隱之任滿北歸,由廣州乘船經過石門時,忽遇狂風暴雨,幾乎覆舟。當他得知妻子帶有受禮沈香墜時,即取而投之江中,說來奇怪,頓時風平浪靜。後來投沈香的地方積成沙洲,人稱“沈香浦”,亦稱“沈香洲”。後人在石門山岡上建吳刺史祠以示懷念。

吳隱之,字處默,為東晉濮陽鄄城人。《晉書·吳隱之傳》說他:“美姿容,善談論,博涉文史,以儒雅標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標。”任晉陵太守時,生活清貧,妻子自負柴薪。以後升任廷尉、秘書監、禦史中丞欽著作部、左衛將軍等職,生活仍很儉樸,俸祿散發給親族。冬天只有壹件棉衣,拆下浣洗時,就只能披著棉絮。因他廉潔,晉安帝司馬德宗於元興元年(402)二月,任吳隱之為尤驤將軍,都督交、廣二州諸軍事。吳隱之經過石門時,特取“貪泉”水飲,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嶺表清,吾知之矣。”並寫壹詩曰:“古人雲此泉,壹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吳隱之任廣州刺史期間的生活,《晉書·吳隱之傳》載說:“清操愈厲,常食不過菜及幹魚而已。帷帳裝飾,皆付外庫。”為此晉安帝曾下詔嘉獎:“夫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饗惟錯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可見,貪與不貪並不在於是否飲了“貪泉”之水。傳說南漢主劉翙因討厭“貪泉”這個惡名,命人用泥石將泉湮塞,貪泉雖塞,後來到廣州做官的人,不見得不貪。唐朝詩人李群玉有感於此,曾寫《石門戊》壹詩:“到此空思吳隱之,潮痕草蔓上幽碑。人來皆望珠璣去,誰詠貪泉四句詩。”

“嶺南佳境”西樵山

“南粵名山數二樵”。“東樵”即羅浮,以山勢突兀、雄偉奇特著稱;西樵則以幽雅秀麗享有“嶺南佳境”盛名。

方圓40多裏的西樵,是個群峰疊翠的古火山,***有大小峰巒七十二座,巖洞穴穴不同;大小瀑布紛紛傾瀉,淙淙清泉處處流淌。西樵遠距廣州120裏,但因這裏山泉匯聚積成數個高懸的天湖,溢出的湖水奔落於山峰之間,似飛珠濺玉,雲霧迷濛,蔚為壯觀,故亦被列為清代羊城八景之壹,稱作“西樵雲瀑”。

董必武《遊白雲洞》詩雲:“欲攬西樵勝,應先訪白雲。”白雲洞在西樵山西北麓,它草創於明嘉靖年間。由何中行始辟,其子何亮繼誌築室,讀書其間,自號“白雲”主人。後人以“白雲”為此洞名,有“勝甲西樵”雅譽。其實它並非巖洞,而是壹個由白雲峰、長庚峰、華蓋峰圍抱成的深谷。兼峭壁和飛瀑之美,有雲門聽泉、華蓋觀瀑、鑒湖印月諸景。三峰間,還有大、小雲泉自左右迂回,淩空飛瀉而下,匯成“應潮湖”、“鑒湖”、“會龍湖”。“白雲飛下過三湖”指的就是它們。“大雲泉”又名“飛流千尺”,泉水自廣塱坪(天湖)奔騰而下,經白水坑成三疊瀑布:上叫龍涎瀑,瀑短而小,流成“之”字形;中叫雲外瀑;下段繞崖急瀉,壹落千丈,有如瓊漿倒註,霧卷珠飛。此地山幽水清,在巖下“聽琴亭”靜聽泉聲叮咚、流水潺潺,令人遐思無限。郭沫若遊此曾寫詩贊曰:“危石淩空立,飛泉天上來。珠簾垂百仞,玉磬響千錘。徑曲清流轉,洞幽靜室開。崖分壹線天,詩境足徘徊。”

西樵葫蘆湖旁,有壹塔如插天寶劍直指藍天,此即從麻奢象林寺移來的白玉塔,又稱飛來塔。據傳,建塔初期,住持僧在參和尚欲以純潔白石造七級浮圖,用來安放如來舍利子。聽說肇慶七星巖水月宮峰巔有這種白石,便雇工開采。無奈當時水月宮峰高不可攀,終難以下鑿。壹夜,電閃雷鳴,風雨大作,峰巔突然塌下九塊大石,壘起恰成塔形。在參和尚大喜,急命石工連夜張燈打鑿,四更時完工,用船運抵西樵時,天還未亮。第二天早上,寺僧開門,只見壹座高七層、連基座與塔尖***九級的白玉塔,已挺立寺前。和尚合掌曰:“此塔自麻奢飛來”,故名“飛來塔”。

鑒湖西側,有壹常活不竭、水藍黑如玉、引泉而成的池子,這就是玉池。傳說康有為當初在白雲洞讀書時,常在池裏清洗筆硯,池中野魚吞吃余墨變成文魚,優哉遊哉於水池中,人至而不慌,得景名:“文魚吸波”。

清幽雅靜的西樵山還有兩處建於明代講學風氣盛行之際的學府書院遺址,雲泉仙館和三湖書院。當時在西樵諸書院求學的士宦有千人之多,以致山前圩鎮冠蓋如雲,稱為“官山圩”,足見當時規模之壯觀。

雲泉仙館原名“攻玉樓”,是明末清初學子讀書吟詠之地。它位於白雲洞山腰,構築甚為華麗。清道光年間,以供奉呂祖為師的道學不斷滲入白雲洞內,儒、道、佛三派各踞地盤。其門額上的“雲泉仙館”四個大字,是滿清宗室耆英手書;館內正座是呂祖大殿。門前有華表、石獅,氣度堂皇雄壯。兩相對比,三湖書院就簡樸多了,其門額為清抗英名將林則徐所題。清末著名學者、戊戌維新的主要人物康有為,青年時代曾在此面壁苦讀達三年。

雲飄霧繞白雲巔

白雲山位於廣州城東北郊,由三十多座山峰組成,它自大庚嶺逶迤而來,東北、西南走向,面積28平方公裏。主峰摩星嶺,海拔382米,因峰頂常有白雲繚繞,故名白雲山,自古就是廣州有名的風景勝地。

白雲山有峰壑、松濤,氣勢磅礴,名勝古跡眾多。主峰摩星嶺下能仁寺舊址,有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書寫的“虎”字刻石,其字體大如直立之真虎,筆力雄渾遒勁。

主峰半山嶺左為景泰寺,中有白雲寺,右是月溪寺,皆名勝之地。景泰寺為景泰禪師卓錫之地,山谷流泉,林蔭夾道,環境清幽,是白雲山著名風景區,“景泰僧歸”曾為古羊城八景之壹。據說法術高明的景泰禪師原是羅浮山頭陀僧,當時廣州刺史肖譽極想把禪師請到白雲山主持法務。景泰禪師不願離開羅浮山,肖譽就每天把禪師接到廣州,陪他上白雲山遊覽,晚上再送他回羅浮山。天長日久,景泰僧對白雲山有了感情。當時白雲山上沒有泉水,百姓生活十分淒慘,禪師決心在山上找出水源。他來到摩星嶺挖了七七四十九天,鑿了九九八十壹個洞,終於挖到壹面青銅寶鏡、壹只石履、壹對石蟹。禪師想:“有神物於此,則必有靈泉”。於是竭盡全力把卓錫禪杖往下壹點,果然點出壹眼泉水,即是“卓錫泉”。而景泰禪師卻在山泉噴湧時坐化升天。後人為了紀念他,建了這座景泰寺。在景泰寺左面白雲寺內還有九龍泉,相傳發現於秦代,泉水甘冽,與虎跑泉同為著名泉水。現在廣州壹些頗有名氣的大酒家像陶陶居,還專門用九龍泉水泡菜呢。

在已辟為山頂公園的雲巖,還有蒲澗、滴水巖等名勝。滴水巖據說有風則滴,無風則止。在雲巖巖頭聳立著壹牌坊,上書“天南第壹峰”,坊柱上刻有對聯:“雲開世外三千界,巖倚天南第壹峰”,這“天南第壹峰”即指摩星嶺。

白雲山眾多古跡中,歷史最悠久的是蒲澗。蒲澗是壹條山澗,因澗中盛產菖蒲草而得名,這些菖蒲壹寸九節。相傳秦朝隱士鄭安期修道於此。安期生,原籍山東瑯玡,長期在東海邊行醫賣藥,為秦時醫術高明的方士。後南來廣州,隱居在莽莽蒼蒼、地勢雄偉的白雲山,替周圍村民施藥治病,深得村民愛戴。後因不願巴結暴虐的秦始皇,自己服食菖蒲,白日飛升,駕美麗的白鶴飛向白雲山最高峰摩星嶺,得道成仙。

後人為紀念鄭安期飛升,乃在蒲澗建鶴舒臺,在澗旁建蒲澗寺;清嘉慶十八年(1813),又建鄭仙祠。後人還把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定為蒲澗節,七月十五日定為安期生升仙節。每到這兩個節日,廣州居民傾城來遊,十分熱鬧。蒲澗上遊有滴水巖,“飛泉百尺,下瀉無地”,是古羊城八景之壹,名叫“蒲澗濂泉”。蘇東坡來遊時,有詩題詠曰:“不用山僧導我前,自尋雲外出山泉。千章古林臨無地,百尺飛濤瀉漏天。”

羊城八景自宋、元、明、清以來多與佛寺道觀相關,如“扶胥浴日”、“光孝菩提”、“大通煙雨”、“穗石洞天”等,可見佛事宗教在廣州歷史上之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