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表達對音樂的熱愛的詩句

表達對音樂的熱愛的詩句

1. 關於音樂字的詩句

關於音樂字的詩句 1. 帶歌曲字的詩句

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懷。——漢無名氏《別詩·其二》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自倚能歌曲,先皇掌上憐。——張祜《宮詞》

壺漿椒葉氣,歌曲竹枝聲。 ——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

錦機爭織樣,歌曲愛呼名。——杜牧《鴛鴦》

二八蛾眉梳墮馬,美酒清歌曲房下。——李頎《雜曲歌辭·緩歌行》

禦溝分水聲難絕,廣宴當歌曲易終。——許敬宗《奉和聖制送來濟應制》

泉聲百處傳歌曲,樹影千重對舞行。——馬懷素《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制》

朝來樂府長歌曲,唱著君王自作詞。——劉禹錫《魏宮詞二首》

莫奏開元舊樂章,樂中歌曲斷人腸。——薛逢《開元後樂》

2. 我國古代詩詞中關於音樂的壹組詩句,

李憑箜篌引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此詩大約作於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當時,李賀在京城長安,任奉禮郎。李憑是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壹時。

“天子壹日壹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身價之高,似乎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贊賞。

李賀此篇想象豐富,設色瑰麗,藝術感染力很強。清人方扶南把它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見方扶南《李長吉詩集批註》卷壹)。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壹箭雙雕的功效。“高秋”壹語,除了表明時間是九月深秋,還含有“秋高氣爽”的意思,與“深秋”、“暮秋”之類相比,更富含蘊。

二、三兩句寫樂聲。詩人故意避開無形無色、難以捉摸的主體(箜篌聲),從客體(“空山凝雲”之類)落筆,以實寫虛,亦真亦幻,極富表現力。

優美悅耳的弦歌聲壹經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雲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在俯首諦聽;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空山”句移情於物,把雲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壹層。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憑中國彈箜篌”,用“賦”筆點出演奏者的名姓,並且交代了演奏的地點。

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壹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後寫人,時間和地點壹前壹後,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五、六兩句正面寫樂聲,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樂聲的起伏多變:“芙蓉”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美動聽。

“昆山玉碎鳳凰叫”,那箜篌,時而眾弦齊鳴,嘈嘈雜雜,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時而又壹弦獨響,宛如鳳凰鳴叫,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

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

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

從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先寫近處,長安十二道城門前的冷氣寒光,全被箜篌聲所消融。

其實,冷氣寒光是無法消融的,因為李憑箜篌彈得特別好,人們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聲中,以致連深秋時節的風寒露冷也感覺不到了。雖然用語浪漫誇張,表達的卻是壹種真情實感。

“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詩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單是遣詞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壹種巧妙的過渡手法,承上啟下,比較自然地把詩歌的意境由人寰擴大到仙府。

以下六句,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

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壹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系起來了。

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 第五聯,詩人又從天庭描寫到神山。

那美妙絕倫的樂聲傳入神山,教令神嫗也為之感動不已;樂聲感物至深,致使“老魚跳波瘦蛟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平幹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

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現在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這種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寫,使那無形美妙的箜篌聲浮雕般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寫聲,攝取的多是運動著的物象,它們聯翩而至,新奇瑰麗,令人目不暇接。

結末兩句改用靜物,作進壹步烘托:成天伐桂、勞累不堪的吳剛倚著桂樹,久久地立在那兒,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壹旁,任憑深夜的露水不停在灑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濕,也不肯離去。這些飽含思想感情的優美形象,深深印在讀者心中,就象皎潔的月亮投影於水,顯得幽深渺遠,逗人情思,發人聯想。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想象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於把自己對於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借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

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於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托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

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壹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贈花卿 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

3. 有關於音樂的古詩詞文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唐__李白

閑夜坐明月,幽人彈素琴。

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

白雪亂纖手,綠水清虛心。

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好聽琴

唐__白居易

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

壹聲來耳裏,萬事離心中。

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

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

張山人彈琴

唐__常建

君去芳草綠,西峰彈玉琴。

豈惟丘中賞,兼得清煩襟。

朝從山口還,出嶺聞清(幽)音。

了然雲霞氣(意),照見天地心。

玄鶴下澄空,翩翩舞松林。

改弦扣(和)商聲,又聽飛龍吟。

稍覺此身妄,漸知仙事深。

其將煉金鼎,永矣(以)投吾簪。

聽彈琴

唐__劉長卿

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江南弄 趙瑟曲

南北朝__沈約

邯鄲奇弄出文梓。

縈弦急調切流征。

玄鶴徘徊白雲起。

白雲起,郁披香。

離復合,曲未央。

4. 帶有歌字的詩句

1、“啟《九辯》與《九歌》兮

先秦

屈原

《離騷》

2、神高馳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

先秦

屈原

《離騷》

3、緩歌慢舞凝絲竹

白居易

《長恨歌》

4、與君歌壹曲

李白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5、笙歌未散尊前在

李煜

《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

6、蓬壺殿裏笙歌作

嶽飛

《滿江紅·遙望中原》

7、我醉歌時君和

蘇軾

《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8、莫忘使君歌笑處

蘇軾

《江城子·前瞻馬耳九仙山》

9、歌扇縈風

蘇軾

《江城子·墨雲拖雨過西樓》

10、女媧清歌

魏晉

曹植

《洛神賦》

5. 描寫音樂的著名古詩

《聽穎師彈琴》唐·韓愈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任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壹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壹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譯文:

猶如壹對親昵的小兒女輕言細語,卿卿我我聚兩個俏冤家暗敘哀曲。

豪放得如風展旗是誰正高歌引吭,有勇士似電掣馬揮長劍殺敵擒王。

又轉成浮雲依依柳絮起無根無蒂,沒奈何圓天茫茫道路迷宕東宕西。

嘰嘰啾啾分明是煙霞中羽光翻浪,影影綽綽兀立在喬木上百鳳朝凰。

峭壁懸崖壓人來寸步都攀援難上,黑壑深淵崩石下千丈猶轟隆傳響。

慚愧呀我空有耳朵壹雙,對音樂太外行不懂欣賞。

聽了妳這琴聲忽柔忽剛,振人起強人坐令人低昂。

倉皇中我伸手把琴遮擋,淚潮呀早已經洶湧盈眶。

穎師傅好功夫實非尋常,別再把冰與火填我胸膛。

《李憑箜篌引》唐·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白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坤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譯文:

在深秋的夜晚,彈奏起吳絲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聽到美妙的樂聲,天空的白雲凝聚起來不再飄遊。湘娥把淚珠灑滿斑竹,九天素女也牽動滿腔憂愁。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樂工李憑在京城彈奏箜篌。樂聲清脆動聽得就像昆侖山美玉擊碎,鳳凰鳴叫;時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飲泣,時而使香蘭開懷歡笑。清脆的樂聲,融和了長安城十二門前的清冷光氣。

二十三根弦絲高彈輕撥,打動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樂聲直沖雲霄,沖上女媧煉石補過的天際。好似補天的五彩石被擊破,逗落了漫天綿綿秋雨。幻覺中仿佛樂工進入了神山,把技藝向女仙傳授;老魚興奮得在波中跳躍,瘦蛟也翩翩起舞樂悠悠。月宮中吳剛被樂聲吸引,徹夜不眠在桂樹下逗留。桂樹下的兔子也佇立聆聽,不顧露珠斜飛寒颼颼!

《聽蜀僧浚彈琴》唐·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壹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譯文:

蜀僧懷抱著綠綺琴,來自遙遠的峨眉山。為我隨意揮手壹彈,如同聽到萬壑松聲。余音裊裊,匯入霜天鐘聲,我心清靜,如經流水洗過。不知不覺,暮色籠罩青山,秋雲黯淡,布滿黃昏天空。

《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在這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誰又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53961能不生出懷戀故鄉的深情?

《贈花卿》唐·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譯文:

錦官城每日弦樂管樂雜紛紛,壹半隨著江風飄去,壹半飄入了雲端。

這樣的樂曲只應該天上有,人世間蕓蕓眾生能得幾回聞?

6. 求描寫音樂的的經典名句名言

音樂教育並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

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 蘇霍姆林斯基

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音律的耳朵,對於不辨音樂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 馬克思

通過音樂並在音樂中教育我們的孩子——(英)海倫.辛普森

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 尼采

沒有早期音樂教育,幹什麽事我都會壹事無成。—— 愛因斯坦

音樂教育除了非常註重道德和社會目的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 柏拉圖

音樂是比壹切智慧、壹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貝多芬

當我坐在那架破舊古鋼琴旁邊的時候,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慕。—— 海頓

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 雨果

體操和音樂兩個方面並重,才能夠成為完全的人格。因為體操能鍛煉身體,音樂可以陶冶精神。—— 柏拉圖 音樂常使死亡遲延。—— 伊索

人都需要娛樂和變換興趣,以防止變得遲鈍,呆滯和智力上的閉塞。——喬義特

自信是成功的第壹秘訣。—— 愛默森

靈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揮著手,而是如犍牛般竭盡全力時的心理狀態。—— 柴可夫斯基

不愛音樂不配作人。雖然愛音樂,也只能稱半個人。只有對音樂傾倒的人,才可完全稱作人。 —— 黑格爾 音樂家必須不斷地反身自省,培養自己最內在的東西,以便使它轉向外界。—— 歌德

音樂家的藝術不在於直接描繪形象,而在於把心靈置於這些對象能夠在心靈裏創造的情緒中去。—— 盧梭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列子·湯問》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戰國·

宋玉 心哀而歌不樂,心樂而哭不哀。 ——《淮南子·繆稱訓》

上有弦歌聲,音響壹何悲。 ——《古詩十九首》

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 ——《史記·樂書》

感心動耳,蕩氣回腸。 ——三國(魏)

·曹丕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三國(魏)

·曹丕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晉·陶淵明

因形創聲,隨時造曲,應物無窮。 ——晉·成公綏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李白

清風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繞行雲飛。 ——唐·李白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唐·劉長卿

自把玉釵敲砌竹,清歌壹曲月如霜。 ——唐·高適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唐·杜甫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唐·錢起

曲罷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飄空。 ——唐·趙嘏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壹落千丈強。 ——唐韓愈

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

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

多楚峽流。 ——唐·蘇替 壹字新聲壹顆珠,轉喉疑是擊珊瑚。 ——唐·薛能 唱得紅梅字字香,柳枝桃葉盡深藏。

7. 描寫歌聲的詞句

天籟

輕柔

雄壯嘹亮的歌聲壹下從四周響起,驟然間回蕩在。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裏,像熨鬥熨過,無壹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壹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壹個尖兒,像壹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壹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幹仞,以為上與大通;及至翻到做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做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壹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壹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鐘之久,仿佛有壹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壹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壹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壹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壹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壹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忽羯鼓壹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壹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8. 描寫歌聲動聽的詩句或文言文

形容歌聲動聽的詞語至高評價就是繞梁三日。詞語的由來本就是篇文言文。

其次詩句的話第壹的當屬白居易的琵琶行,

附上兩篇由來

繞梁三日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壹裏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壹裏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琵琶行 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壹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沈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壹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少年爭纏頭,壹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求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紅妝淚闌幹。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歲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城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壹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