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采薇賞析(節選)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 (yù)雨雪霏霏。
解釋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
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字詞解釋
雨:下的意思
昔:從前。
矣:語氣助詞
依依:形容樹枝柔弱,隨風搖擺的樣子。
思:語氣助詞。
霏霏:雪花飛舞的樣子。
賞析:
這是詩經裏壹個著名的句子,它像壹幅畫,把壹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出門時是春天,楊樹柳樹依依飄揚,而回來時已經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壹年的當兒,他經歷了什麽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字詞註釋
好雨: 指春雨。
乃: 就,馬上。
發生: 催發植物生長。
潛: 暗暗地,靜悄悄地。
潤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野徑: 田野的道路。
俱: 全,都。
紅濕處: 雨水濕潤的花叢。
花重: 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沈重的樣子,垂下來。
錦官城: 成都的別稱。因為古代成都曾經住過主持織錦的官,所以叫錦官城。錦:壹種彩色有花紋的絲織品。
解釋壹:
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植物萌發生長的時候,它隨著春風在夜裏悄悄地落下,悄然無聲地滋潤著大地萬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燈火格外明亮。天亮後,看看這帶著雨水的花朵,嬌美紅艷,整個錦官城變成了繁花盛開的世界。
解釋二:
好雨似乎懂得適應季節,春天裏雨水催發草木發芽生長,細雨隨著微風悄悄地在夜裏下著,使萬物受到滋養。天上烏雲密布,鄉下的小路全都黑沈沈的,只有江上的小船上燈火壹閃壹閃的。第二天早上,到處是濕漉漉、紅艷艷的壹片,沾著雨水的鮮花裝點著成都市。
《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
[越調]天凈沙·秋①
(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②,
輕煙老樹寒鴉③,
壹點飛鴻影下④。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字詞註釋
①天凈沙:曲牌名
②殘霞:晚霞。
③寒鴉:天寒歸林的烏鴉。
④飛鴻影下:雁影掠過。
解釋
太陽漸漸西沈,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那麽的孤寂,那麽的落寞,拖出長長的影子。炊煙淡淡飄起,幾點烏鴉棲止在僂佝的老樹上,時不時發出幾聲令人心寒的啼叫。忽然,遠處的壹只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順著它遠遠望去,遠山青翠、溪水清澈;再往近處看,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菊花,在風中壹齊搖曳著,顏色幾盡妖冶,正是壹派濃濃的的秋景啊!
西江月①·夜行黃沙②道中
明月別枝③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④邊,路轉溪橋忽見⑤。
字詞註釋
①西江月:詞牌名。
②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③“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別枝:斜枝。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④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
⑤見:同“現”。
“明月別枝驚鵲”中的“別枝”,古詩詞選本都註為:別枝,旁枝,與“主幹”相對而言;壹說另壹枝。我們認為:“別”字應作動詞講,是“上”的意思。該句展示的是如下意境:詞人夜行在黃沙嶺的山間小道上,此時月亮已升到半空,但由於月光被山嶺所擋,詞人所處的位置及鵲兒所在的枝頭還是比較昏暗的。隨著月亮的上升,月光越過山頂瀉向詞人,詞人忽然覺得眼前亮了起來,擡頭壹看,壹輪皎潔的明月已然掛上了枝頭,樹枝上的鵲兒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驚動不安起來。
譯文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枝頭的喜鵲,清爽的夜風吹來了蟬兒的鳴叫。
稻花飄香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聽得陣陣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剛還遠掛天邊,轉眼滴滴細雨灑落山前。
過去的小客店還在村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賞析
這首詞是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時的作品。著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壹片。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今譯
江亭(譯)·夜晚走在鄉村的小路上
月兒出來驚動了樹枝上的熟睡的鵲兒,
輕輕吹拂的夜風中不時送來陣陣蟬鳴。
稻花飄香沁人心脾(預示豐收),
駐足聆聽那壹片蛙聲,
好似在為人們的豐收而歡唱著……
妳看,天邊還偶爾看得見七八顆星星,
轉眼山前便灑落了兩三點雨。
大雨將至,趕緊避雨,可壹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頭轉彎處,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麽?
譯讀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它們離開枝頭飛走了。在清風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稻花香裏,壹片蛙聲,好像是在訴說好年成。不壹會,烏雲遮住了月亮。只有遠方的天邊還有七八顆星星在閃爍,山 前竟然落下幾點雨。行人著慌了:那土地廟樹叢旁邊過去明明有個茅店可以避雨,現在怎麽不見了?他急急從小橋過溪,拐了個彎,茅店就出現在他的眼前。
伯牙絕弦
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方鼓琴,誌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誌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字詞解釋
①絕:斷絕。
②鼓:彈。
③誌在高山:心裏想到高山。
④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⑤峨峨:高。
⑥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⑦洋洋:廣大。
譯文:
伯牙善於彈琴,鐘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道泰山,鐘子期聽到了,贊嘆道:“好啊!這仿佛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心裏想到了流水,鐘子期就贊嘆道:“好啊!這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裏想什麽,鐘子期都能準確的說出來。鐘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再也找不到這樣的知音,變摔碎了琴,終身不再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