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贈何七判官昌浩》
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嘯咤,思欲解世紛。心隨長風去,吹散萬裏雲。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勛。老死阡陌間,何因揚清芬。夫子今管樂,英才冠三軍。終與同出處,豈將沮溺群。
3、譯文:有時我忽覺心情惆悵,兀然獨坐直至夜半。天亮時空懷壯誌,仰天長嘯,,欲為世間解亂釋紛,壹展懷抱。我的心隨長風直上萬裏,吹散天空中的浮雲。我羞作濟南伏生,九十多歲了還在啃書本,吟誦古文。不如撰劍而起.到沙漠上去拚殺廝鬥,為國立功。壹輩子老死於阡陌之間,怎能揚大名呢?夫子您是當今的管仲和樂毅,英才名冠三軍。我想您終會壹起建功立業,豈能壹輩子與長沮、桀溺為伍呢?
4、此詩最顯著的特點是善於抒發詩人內心的矛盾和苦悶,最終以擺脫這種苦悶而展示出詩人樂觀向上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可分三段,第壹段為前四句。開篇”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兩句,直接點出積郁於心的”惆悵“。這惆悵雖僅時而出現,但對積極進取、樂觀豪爽的詩人來說,卻也是非常嚴重的。為此,他正襟危坐,自夜至明,最後竟不得不用長嘯聲來加以發泄:”平明空嘯咤!“然而,”嘯咤“是無濟於事的,只不過聊以發泄胸中的不平之氣而已,所以用了壹個”空“字。”思欲解世紛“,用了戰國時魯仲連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詩人之所以”惆悵“,原因是為了解除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這就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詩中的矛盾和苦悶心情也是產生於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