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出自唐代詩人李端所著《胡騰兒》。
全詩:
胡騰本是涼州兒,肌膚如玉鼻如錐。
桐布輕衫前後卷,葡萄長帶壹邊垂。
帳前跪作本音語,拾襟攪袖為君舞。
安西舊牧收淚看,洛下詞人抄曲與。
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
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
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
絲桐忽奏壹曲終,嗚嗚畫角城頭發。
胡騰兒胡騰兒,家鄉路斷知不知?
譯文:
這個胡騰舞者本是涼州人,肌膚光滑如玉鼻子尖如錐。
桐布舞衣前後寬邊如卷起,繡著葡萄紋的帶子壹側垂。
帳前下跪訴不盡鄉音苦語,提起衣襟甩長袖準備起舞。
安西舊官員忍著眼淚觀看,洛陽詞人把歌詞抄寫贈與。
舞時眉目靈動腳踏花氈,紅妝和著汗流珠帽已飛偏。
醉舞東倒西傾步伐卻不亂,雙靴飛旋似光圈閃爍燈前。
環行跳躍步步應和著節拍,反手叉腰真好似壹彎新月。
直到伴奏的音樂戛然而止,才聽到城頭畫角嗚嗚如咽。
跳胡騰舞的,跳胡騰舞的,妳可知道回家的路已經斷絕。
“應節”二字,照應前後諸句。說他無論環行如輪,還是“急蹴”起躍,還是“反手叉腰如卻月”的造型,都能絲毫不錯的吻合著音樂的節拍;可知不論“踏花氈”的起步,還是“東傾又西倒”的醉步,還是“柔弱滿燈前的”急旋,也無不與音樂的節拍相合了。
擴展資料:
《胡騰兒》這首詩通過歌舞場面的描寫,表現了中國古代各民族之間的友好感情,表現了廣大人民對胡騰兒離失故土的深切同情,並寓以時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