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關山月》(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白話譯文:
壹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的雲海之間。
浩蕩的長風吹越幾萬裏,吹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
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
這裏就是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
戍守兵士遠望邊城景象,思歸家鄉不禁滿面愁容。
此時將士的妻子在高樓,哀嘆何時能見遠方親人。
二、《酬樂天詠老見示》(唐代、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白話譯文:
人誰不顧慮要衰老,老了又有誰來對他表示愛憐?
身體漸瘦衣帶越來越要收緊,頭發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壹邊。
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經歷過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接觸了解的人越多觀察起來更加壹目了然。
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壹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
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擴展資料:
《關山月》寫遠離家鄉的戍邊將士與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戰爭帶給廣大民眾的痛苦。全詩分為三層,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後四句寫征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
此詩如同壹幅由關山明月、沙場哀怨、戍客思歸三部分組成的邊塞圖長卷,以怨情貫穿全詩,色調統壹,渾然壹體,氣象雄渾,風格自然。
《酬樂天詠老見示》作者認為人到老年雖然有人瘦、發稀、視力減弱、多病等不利的壹面,也還有處事經驗豐富、懂得珍惜時間、自奮自勵等有利的壹面,對此如果細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樹立正確的老年觀,就能從嗟老嘆老的情緒中解脫出來,而有所作為。
全詩表達了劉禹錫對生死問題的清醒而樂觀的認識,說明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用唯物的態度積極對待人生。“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二句,深為人們贊賞,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