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 壹覽眾山小。
杜甫《望嶽》詩,***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壹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壹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壹首,字裏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壹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壹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麽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壹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壹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壹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壹面為“陽”,山後背日的壹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壹昏壹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裏,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壹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壹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壹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壹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壹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壹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麽這兩句詩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壹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1、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平了湖岸。初:副詞,剛剛。雲腳低;指雲層低垂,看上去同湖面連成壹片。點明春遊起點和途徑之處,著力描繪湖面景色。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鶯。鶯:黃鸝,鳴聲婉轉動聽。爭暖樹: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暖樹:指向陽的樹木。新燕:剛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啄:銜取。燕子銜泥築巢。春行仰觀所見,鶯歌燕舞,生機動人。側重禽鳥。亂花:各種顏色的野花。漸:副詞,漸漸的。欲:副詞,將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淺草:剛剛長出地面,還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剛夠上。沒:遮沒,蓋沒。春行俯察所見,花繁草嫩,春意盎然。側重花草。
2、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唐穆宗長慶二年(822)秋,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職的六百天裏,白居易帶領民眾築堤浚井。所以他最迷戀的就是這個了!
3、“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四句是白居易此詩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為搶眼的句子,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在對天空中的小鳥進行了形象的擬人化描寫之後,白居易又把視線轉向了腳下的植被。前用擬人的手法渲染,後用人的感受來襯托,白居易就是因為有著這樣壹副難得的美學家的欣賞眼光,獨具慧眼地發現它的動人之處,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這壹人間天堂。
這是壹首登高覽勝之作.
?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
?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裏。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裏,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閑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壹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議論結合寫景,顯得非常自然.“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壹因壹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以"浮雲"為喻,反映詩人對當時保守勢力的蔑視;"不畏"二字,道出.“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
簡評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壹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從全詩看,“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飛來的高峰才觸發得出;但無“聞說雞鳴見日升”作鋪墊,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飛來峰上千尋塔”,才能用見日出聞天雞的故實;也只有在天外飛來的高峰見日出聞天雞,才能導出不畏末俗亂真、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思緒條貫,勾連緊密;天衣無縫,壹氣呵成;前後關照,渾然壹體。
春夜洛城聞笛
作者:李白 唐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1.洛城:洛陽。
2.《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
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遊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聞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壹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2,雙袖龍鐘3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1.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註·岑參年譜》(下簡稱劉《箋》)系此詩於天寶八載(749)詩人赴安西途中。
2.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園。
3.龍鐘:淋漓。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鐘。"
[導讀]
詩人此時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遠離京都和家園的心情是淒涼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傷。但遠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說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擔心。這樣樸素而又復雜的人之常情,用樸實無華的敘述式語氣道出,更覺得真切感人。鐘惺評此詩:"只是真。"譚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後人蹈襲不得。所以可久"(《唐詩歸》卷十三)。沈得潛曰:"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滁州西澗 韋應物
dú lián yōu cǎo jiàn biān shēng
獨 憐 幽 草 澗 邊 生 ,
shàng yǎu huáng lí shēn shù míng
上 有 黃 鸝 深 樹 鳴 。
chūn cháo dài yǔ wǎn lái jí
春 潮 帶 雨 晚 來 急 ,
yě dù wú rén zhōu zì héng
野 渡 無 人 舟 自 橫 。
作者背景
韋應物(737-792),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貴族出身,曾為唐玄宗侍衛,後來發奮讀書,成為有名的詩人。其詩多寫田園風物,以古風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風格古淡雋永,後人將他與柳宗元並稱為“韋柳”。
註詞釋義
滁州:今安徽滁縣,詩人曾任州刺史。
西澗:滁州城西郊的壹條小溪,有人稱上馬河。
獨憐:最愛,只愛。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無人管理的渡口。
橫:指隨意飄浮。
古詩今譯
澗邊叢生的幽草特別讓人喜愛,密林中還有黃鸝鳥在婉轉啼鳴。帶雨的春潮在傍晚來勢更湍急,荒郊野渡寂無人影只有船空橫。
名句賞析——“野渡無人舟自橫。”
詩人在滁州做官時,最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經常壹個人到澗邊散步。岸邊的綠草、樹叢中的黃鸝,所聞所見都賞心悅目,讓人流連忘返。壹場突如其來的急雨,使春天原來就高漲的澗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沖得橫在岸邊。壹船來說,船渡往對岸的方向是縱,水流的方向是橫。船是被拴住的,水流壹沖就橫在水中了。詩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壹個特殊的情景,描繪出小船橫在水流中的畫面。所以格外生動。從前兩句的描寫來看,詩人的心情很悠閑,但後兩句的風景又有點寂寥的感覺。
江南逢李龜年 杜 甫 唐
qí wáng zhái lǐ xún cháng jiàn
岐 王 宅 裏 尋 常 見 ,
cuī jiǔ táng qián jǐ dù wén
崔 九 堂 前 幾 度 聞 。
zhèng shì jiāng nán hǎo fēng jǐng
正 是 江 南 好 風 景 ,
luò huā shí jié yòu féng jūn
落 花 時 節 又 逢 君 。
作者背景
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
註詞釋義
李龜年:唐代著名歌唱家,安史之亂後流落到江南。
岐王:名李範,唐睿宗的第四個兒子,受封岐王,喜歡結交各樣朋友,接待各種人士。
尋常:經常。
崔九:名崔滌,任殿中監、秘書監等官職,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寵臣。也喜歡結交待友。九,在兄弟中排行的順序。
江南:這裏指今湖南省壹帶。
落花時節:暮春,通常指陰歷三月。
君:您。這裏指李龜年。
古詩今譯
在岐王宅裏經常看見您,在崔九堂前數次聽到妳的歌聲。而今江南已是風景如畫,在這落花時節又碰見您。
名句賞析——“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李龜年是壹個受到皇帝特別優待的著名歌唱家,但在安史之亂後,卻流落江南,只是在酒席上為人演唱。當時杜甫自己也經歷了落第失子的磨難,晚景淒涼。這壹相會不能不使杜甫感慨萬千。“岐王宅裏”、“崔九堂前”不但有開元盛世的繁榮,也有年輕杜甫的充滿了浪漫情調的生活和理想,而這壹切隨著歲月的流逝,都已成為過去而蕩然無存。“尋常見”、“幾度聞”,流露出了詩人對開元盛世的眷戀之情,也流露出了希望破滅後的哀怨。夢壹樣的回憶,改變不了了眼前的現實,所以,即使是在景色秀麗的江南,而詩人所看到的只是花瓣的飄零,它象征著這個美麗的春天已經永遠地消失。這首短小的絕句包含國勢哀變、人世滄桑,而看起來自然流暢,毫無痕跡,顯示了極為高超的藝術功力。這是杜甫絕句中最富有時代生活的二十八字。因此,本詩被推舉為杜甫七絕的壓卷之作。
送靈澈上人
古詩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劉長卿 (?-790),字文房,宣州(今安徽宣州)人。天寶末年登進士第,釋褐長洲尉,仕至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劉長卿是大歷詩風的主要代表之壹,在近體詩上,用功甚深,尤工五律,自稱“五言長城”。著有《劉隨州集》。
解釋
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鐘聲. 妳背著的鬥笠還帶著夕陽,獨自歸向遠方的青山.
賞析
竹林掩映的寺院和遠處傳來的杳杳鐘聲,似非目之所接,耳之所聞,詩人出以想象之筆,就創造了壹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末二句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末二句從送友人上船,到船兒遠去,帆影模糊,直至消失在水天交接之處,眼前惟剩壹江春水,流淌不息。暗示的手法,也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表現得非常細膩生動,劉詩似對其有所借鑒,但又寫得更為濃縮,全用白描(試比較作者的另壹首詩《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不是簡單的沿襲。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二評劉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方東樹《昭昧詹言》評其詩“多興在象外,專以此求之,則成句皆有余味不盡之妙矣”。從這首小詩中,也能夠體會到這壹特色
約客
《約客》
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詩歌註釋
①約客:約請客人來相會。
②黃梅時節:農歷四、五月間,江南梅子黃了,熟了,大都是陰雨連連的時候,所以稱“黃梅時節”為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家家戶戶都趕上下雨。形容雨水多,到處都有。
④處處蛙:到處是蛙跳蛙鳴。
⑤有約:即邀約友人。
⑥落燈花:舊時以油燈照明,燈心燒殘,落下來時好像壹朵閃亮的小花。
作者小傳
趙師秀(1170——1219),宋代詩人,字紫芝,號靈秀,又號天樂,永嘉(今浙江溫州)人,他同徐照、徐璣和翁卷並稱“永嘉四靈”,人稱“鬼才”。有《趙師秀集》二卷、《天樂堂集》壹卷,已佚。僅有《清苑齋集》傳世。
詩文大意
梅子黃時,家家戶戶都籠罩在煙雨之中。
遠遠近近那長滿青草的池塘裏,傳出蛙聲陣陣。
已約請好的客人說來卻還沒有來,時間壹晃就過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輕輕地敲擊著桌面,等著客人,只看到燈花隔壹會兒就落下壹朵……
詩文欣賞
前二句交待了當時的環境和時令。“黃梅”、“雨”、“池塘”、“蛙聲”,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的夏夜之景:雨聲不斷,蛙聲壹片。讀來使人如身臨其境,仿佛細雨就在身邊飄,蛙聲就在身邊叫。這看似表現得很“熱鬧”的環境,實際上詩人要反襯出它的“寂靜”。
後二句點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幾分焦急地等著,沒事可幹,“閑敲”棋子,靜靜地看著閃閃的燈花。第三句“有約不來過夜半”,用“有約”點出了詩人曾“約客”來訪,“過夜半”說明了等待時間之久,本來期待的是約客的叩門聲,但聽到的卻只是壹陣陣的雨聲和蛙聲,比照之下更顯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閑敲棋子”是壹個細節描寫,詩人約客久候不到,燈芯很長,詩人百無聊賴之際,下意識地將黑白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打,而篤篤的敲棋聲又將燈花都震落了。這種姿態貌似閑逸,其實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焦躁。
全詩通過對撩人思緒的環境及“閑敲棋子”這壹細節動作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壹種悵惘的心情,可謂形神兼備。全詩生活氣息較濃,又擺脫了雕琢之習,清麗可誦。
創新研讀
《約客》這首詩究竟營造了壹個什麽樣的意境,又表達了詩人什麽樣的心情呢?且看——江南的夏夜,梅雨紛飛,蛙聲齊鳴,詩人約了友人來下棋,然而,時過夜半,約客未至,詩人閑敲棋子,靜靜等候……此時,詩人的心情如何呢?我看主要不是或根本就沒有什麽焦躁和煩悶的情緒,而更可能是壹種閑逸、散淡和恬然自適的心境。也許曾有那麽壹會兒焦躁過(這種焦躁情緒怎麽會持續到“過夜半”呢?),但現在,詩人被眼前江南夏夜之情之景感染了:多情的梅雨,歡快的哇鳴,閃爍的燈火,清脆的棋子敲擊聲……這是壹幅既熱鬧又冷清、既凝重又飄逸的畫面。也許詩人已經忘了他是在等友人,而完全沈浸到內心的激蕩和靜謐中。應該感謝友人的失約,讓詩人享受到了這樣壹個獨處的美妙的不眠之夜。
論詩
作者:趙翼
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
[評析]
本詩評論詩人謝靈運、陳師道。前兩句贊美謝靈運的詩歌風格。謝靈運是晉、宋之際的著名詩人。他的大量山水詩打破了東晉以來玄學詩的統治,描繪了江南的自然景色。“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他《登池上樓》的名句,寫詩人在樓上向下眺望,只見池塘長出壹片青青的春草,園林的柳條泛青,連禽鳥的叫聲也變得更加動聽了。詩人把春天的色彩和聲音,寫得清新可喜。詩人用“池塘春草”四字,生動地再現了謝詩的境界。詩人從文學史發展的角度,指出謝靈運所創造出來的境界是詩家的春天,他的五言詩,千秋萬代永存新意。“新”即清新,這也是元好問評詩的壹個標準。後兩句是對陳師道不描寫現實,只是閉門覓句的創作方法的尖銳批評。詩人借用黃庭堅、王安石的詩句,以非常風趣的口吻說:“快去傳我的話,告訴陳正字,不要閉門苦吟,他太可憐了,這不僅不能彌補詩的貧乏,還白白浪費精力。”宗廷輔說,陳師道的詩“純以拗樸取勝。‘池塘生春草’何等自然。”可見前兩句稱頌謝靈運的詩自然、清新,是為了反襯陳師道的詩雕琢、陳腐。
元好問的論詩詩,觀點新穎,立論精當,形式活潑,語言鋒銳,無論是論詩的宗旨和論詩的形式,都給後世以很大的影響。
作者: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簡評:寫出了後人繼承前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便是出自此詩。語言直白,但寓意深刻。
作者:趙翼
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趙翼寫有五首《論詩》,提出了自己的文學創作主張。
只眼:獨到的見解,眼力出眾。
藝苑:藝壇,藝術領域。
雌黃:即雞冠石,黃赤色,可作顏料。古人寫字用黃紙,寫錯了用雌黃塗掉再寫。後用信口雌黃喻隨口亂說。
這是壹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藝術主張的詩。指出文藝批評應提倡有獨到的見解,不可鸚鵡學舌,人雲亦雲。
前二句點出在紛紛的藝苑裏各種說法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對錯互見,深淺不壹,對同壹問題的看法有時也五花八門。這時需要的是獨具慧眼,有自己的視角和觀點。當然這是相當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學養和閱歷,成為“高人”。
後二句作壹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戲作比,矮人看戲時被前邊的人擋住目光,哪裏能看到戲臺上的場景?戲散大家壹起談起來時,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說法。這就好比我們自己對“藝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學力淺薄,不能“獨具只眼”,那就只能“隨人說短長”了,這種鸚鵡學舌,拾人牙慧的行為作者是堅決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