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人李東陽的《北原牧唱》:
“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兒唱歌牛載歸.兒家在原牛在阪,歌聲漸低人更遠……”描繪出壹派令人向往的田園牧歌風情.
南宋大詩人陸遊的《飲牛歌》:“門外壹溪清見底,老翁牽牛飲溪水.溪清喜不汙牛腹,豈畏踐霜寒墮趾.舍東土瘦多瓦礫,父子勤勞藝黍稷.勿言牛老行苦遲,我今八十耕猶力.牛能生犢我有孫,世世相從老故園.”表達出對牛的關心.田園山野幽趣,牧童騎跨牛背,橫吹竹笛,擴大了詩人的表現天地和浪漫的詩興.
宋雷震《村晚》詩雲: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借題發揮,也是歷代詩人經常采用的手法,清代畫家楊晉,在自己的畫作
《柳塘春牧圖》上題詩:牧童牛背綠楊煙,斷續歌聲獨往返.不與人間榮辱事,滿蓑風雨亦堯天.清楚地表白了畫家不願參與人間榮辱之事的爭搶,即便再大風雨也如過上了堯天舜日的好日子.元曲作家楊守中取元曲代牛申冤,把牛的壹生甘苦訴了個罄盡,借牛直面控訴社會的不公.明代詩人高啟的
《牧牛詞》:“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拈短笛與長鞭,南隴東岡去相逐.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饑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詩人筆下的牧童與牛朝夕相處、相依為命,心疼“牛勞牛饑”,更擔心牛被賣掉.再如宋代梅堯臣的
《耕牛》:“破領耕不休,何暇顧羸犢.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雖窮田疇,腸未飽芻菽.秋收風雪時,又向寒坡牧”.耕牛被繁重的耕作勞動弄破了脖子,沒有時間看顧自己瘦弱的牛犢,早出晚歸,饑寒交迫,詩人對耕牛的艱辛困苦傾註了深深的同情.元代宋無的
《老牛》詩則為奉獻壹生的老牛鳴不平:“草繩穿鼻系柴扉,殘喘無人問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