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唐朝]
白天鵝,白天鵝,彎頸,噴火上天。
白色的羽毛,漂浮在綠色的水中;紅色的腳底,撥動著清澈的水。
翻譯
“鵝,鵝,鵝!”面對藍天,壹群鵝正彎著脖子唱歌。
白色的身體漂浮在綠色的水面上,紅色的腳掌攪動著清澈的水波。
辨別和欣賞
這首詩用壹個七歲小孩看大雁遊泳玩耍的表情,很生動。
第壹句中的“鵝”三個字是詩人對鵝的親切呼喚,也可以理解為模仿鵝的叫聲。第二句“去想向天歌”。彎腰,彎腰。脖子就是脖子。彎曲妳的脖子。宋,唱吧。這兩句話讓人想象壹個7歲的孩子在給壹只鵝寫詩。他指著那只鵝說:"鵝,鵝,鵝,彎著長長的脖子,對著天空歌唱。"壹下子抓住壹只鵝的長脖子的特點,寫出它高興地大叫時洋洋得意的表情。
第二句,大雁鳴叫的表情給人聽覺。鵝的聲音宏亮,而“曲”字使鵝伸長脖子、低頭朝天的形象十分生動。這句話先寫妳看到的,再寫妳聽到的,很有層次。
上面講的是大雁在陸地上行進,下面兩句講的是大雁在水中悠閑地遊動。這位小詩人用了壹組對偶句,從色彩方面描寫了大雁在水中遊動的情景。鵝的毛是白色的,但是河水是綠色的。“白”和“綠”的對比鮮明刺眼,是對的壹句話;同樣,鵝的蹼是紅色的,水波是藍色的,“紅”“綠”都很艷麗,也是如此。兩句中“白”和“紅”是相對的,“綠”和“青”是相對的,是壹對上下。如此往復,反其道而行之,其妙無窮。
在這壹對句子中,動詞的使用也是恰到好處。“浮”字表示鵝在水中無憂無慮,壹動不動。“撥”字表示鵝在水中用力劃水,引起波浪。就這樣,動靜相生,寫出了壹種變化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