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昭陵簡介

昭陵簡介

趙陵

1.陜西昭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鹹陽市西北40公裏的禮泉縣夏衍鄉九山上。李世民(597 ~ 649)唐太宗之墓。墓地占地2萬公頃,周長60公裏。它是中國最大的皇家陵園,陪葬墓數量最多,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皇家陵寢。墓葬180余座,主要有戊己、程、、溫彥博、段、高士廉、方、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魏貴妃等墓,以及少數民族將領等15人墓。

昭陵在九座險峰的基礎上修建陵墓,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河。據說貞觀十年,文德皇後死的時候,告訴唐太宗要節儉薄,“因山請葬,不必立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後死後葬於昭陵。關於以山為陵制的原因,同年十壹月文德皇後下葬後,唐太宗題寫的石碑上說:“君以天下為家,物何以在陵?它們是他自己的。今因九丈山為陵,無寶、馬、器,只有民用工具,易盜心而存之。”更恰當地說,因為山是墳墓,所以妳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節儉,不如說是為了“偷妳的心”;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說:“從古至今,...沒有不會被挖的墳墓。”所以初唐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利用山的雄偉形勢,防止被盜。

昭陵工程由唐代著名工藝美術家嚴立德、嚴精心設計。它的平面布局不同於秦漢以來由西向東的座,也不是南北朝的“隱葬”制度,而是按照唐代長安城的建制設計的。長安由宮城、皇城、外廓城組成。宮城位於城市的北部中心,是天皇居住的地方。皇城位於宮城的南部,宮城是關白的壹個衙門(即政治機構)。外輪廓城從東、南、北三面守衛皇城和宮城,是居民區。昭陵位於陵園的最北部,相當於長安的宮城,堪比皇宮。地下是玄宮。在地面上,它被建成壹個圍繞山頂的方形城鎮。城市周圍有四堵墻,每邊有壹扇門。據歷史記載,昭陵的弓玄宮就建在山腰的南麓。剛建的時候,就搭起了棧道。棧道有400米長,也就是230步。文德皇後先葬在玄宮,棧道沒拆。棧道邊上建起了房子,供皇宮居住,皇後被當作活人壹樣對待。唐太宗下葬後,棧道被拆除,使陵墓與外界隔絕。玄宮深達75尺,有五扇石門,中間有壹張主床,棺柩停放於此,東、西廂房排列石床。床上有很多石信,裏面有祭品。從墓室到墓門的通道由三塊幹石頭組成,每塊重達兩噸,石頭之間相互鉚接。據《舊五代史》記載。《陶文傳》,“宮制美而不異於世”,陵外建有華麗的宮殿,松柏、巨淮、龍陽。杜甫在《重敘昭陵》詩中說:“靈床空,熊守玉。再看看白松路,看看吳雲飛。”在主峰地宮的山之南壹側,有主城的正門朱雀門。朱雀門有壹個紀念館,是祭拜和祭祀的地方。它離闕門很近。整個遺址約65,438+00平方米,遺址位於大門闕以南約20平方米。它仍然是壹個狹窄的網站。這裏出土了壹片鼩鼱的尾巴。修復後高1.5m,寬0.6m,長11m。根據這壹塊的高度,可以推斷出殿頂的高度應該在10m以上,應該是九重檐。大門之間大約5米,就在祭堂中間。可以推斷這個大廳有多高;由這些大廳和亭子組成的整個建築是多麽宏偉啊。仙店以南20米的遺址是壹條水平深溝,證明這裏不可能有其他石刻,也不可能有其他建築。九丈山屬於石灰巖,長期受高海拔風雨侵蝕,被山洪沖走。山上不僅沒有留下建築,就連原來的山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陵墓結構留下的痕跡仍可略辨:山形如馬鞍(當地俗稱筆架山),南山兩側巖層呈簸箕狀突出;山腰留有洞、洞等痕跡,可能與當年修建棧道有關。據文獻記載,昭陵修建時,地宮在南山腰開鑿75尺深,墓前墓後有5道石門。墓內有壹座東西向的兩廂,內有許多石函和隨葬品。五代軍閥陶文記載“從路底看宮室系統,雄偉美麗”。可想而知,這座“山下宮殿”的內寢殿,幽深而宏偉。

當時地宮外有很多木質建築,包括房屋和寺廟。因地宮正面四周山勢險峻嶙峋,出行不便,且“山邊山石作棧道,懸百遍,繞山二百三十步,方抵元宮門”。利用棧道連接上下左右,即可到達地宮。但山上的棧道建築不能垂直上下,必須繞著旋轉,杜甫的詩《重景昭陵》《墓空》就證明了這壹點。雖然前人的這些記載未必絕對可靠,但我們可以看到其規模之宏大,工程難度之大。據宋《長安年譜》記載,當時昭陵周圍的建築是這樣的:“以九君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四面築墻,四角建亭,北有玄武門,南有朱雀門,周長12裏”。

主峰以北,地宮山是內城北門玄武門,有壇,靠近九丈山北麓,南高北低。它由五個臺階組成,向北越來越寬,平坦,略呈梯形。南三層有寢殿、東臥房、西臥房、闕樓和門道,中路通往寢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築群。司馬門內有十四國諸侯的石像:突厥的黎傑和突力爾汗、阿希那舍爾、莫裏斯、吐蕃松贊幹布、高昌、焉耆、玉田,薛延陀和吐谷渾的首領,新羅王景德鎮,林逸王範頭禮,婆羅門帝尤娜帝。這些石像雕刻於高宗初年,反映了貞觀年間全國各民族的大團結,唐代西域開發和與鄰國關系的盛況。這些石像早些年就被毀掉了。如今,這裏有七尊雕像、幾具人類遺骸和幾塊破碎的頭顱。前輩們曾說這些石像“比正常人高,眼深鼻大,弓刀混雜。他們堅強,與眾不同!”從發現的遺跡來看,石像只有六尺高,坐具約九尺高,沒有超過正常形狀。從頭部的遺跡可以看出,確實有深眼高鼻的,有卷發的,有辮發纏頭的,有頭發開叉的,有口袋的,但沒有帶弓帶刀的。衣服分翻領和翻領兩種,其余不確定。僅從這些情況就可以看出,這些石雕應該也屬於寫實。

在祭壇的東、西兩個房間裏,有六個雕刻的馬浮雕,這些浮雕在國內外都很有名。有詩說“秦王鐵騎天下,六將精於畫。”這是李世民自己選擇的主題。隋朝滅亡後,為了統壹割據政權,鞏固唐朝新建立的政權,南征北戰,所騎的六匹馬聯系了他的戰爭。據說當時是英山大使、工部部長、著名工匠、藝術家嚴立德,由壹位石匠師傅雕刻圖案。這六匹石雕駿馬,在平面上刻出圖案,刻出壹匹人馬形狀的壹半和細節,並使高肉凸出,稱為浮雕,也叫“高肉雕”。每邊三個,都靠著後檐墻立著。據記載,原石每塊的上角都有歐陽詢太宗寫的《馬贊詩》,然後又在座上刻了壹個尹中榮的隸書。這些是今天看不到的,原詩收錄在《全唐雯》中。劉軍的名字是“Teller's desire”、“Qing”、“Shifakai”、“Showing purple”、“準時傲慢”和“白蹄黑”。現存安博物館,其中《撒樓子》和《全毛馬孜》被盜,於1914運往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昭陵六馬是貞觀十年雕琢,每匹高2.5米,寬3米。均為青石浮雕,姿態表情各異,線條簡潔有力,造型雄偉逼真,顯示了我國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在《出紫》中,表現了唐太宗在與王作戰時,被壹枝流動的箭射中的善良形象,邱行公在他上前之前為他畫了壹支箭。昭陵的這些石刻無論是類別、造型還是題材都是獨壹無二的,沒有采取生前觀瞻的形式,也沒有使用吉兆、驅邪之意。所有的石雕都是具有政治意義的現實而非凡的作品。

昭陵寢宮是墓主人吃喝居住的地方。起初,它建在墳墓旁邊的山上。後來,由於供水困難,它被搬到山腳下,稱為“夏玲宮”。在山的西南腳下,它與南面的朱雀門大致成壹條線。後遷至圈地西南的瑤臺寺,距離陵墓18裏。根據瑤臺寺遺址出土的碑刻和殘石,唐末與建陵壹同祭祀於此。這是守衛陵墓的宮女們的住宿之所。它既是皇帝拜謁陵墓、官員拜謁陵墓的地方,也是舉行春秋祭、祭典、日膳、朝夕祭的地方,而不是宮女們照常提供所需的地方。

如今,昭陵下宮遺址尚未清理,規模不詳。

昭陵還有167座英雄貴族合葬墓,有57座墓主人姓名已知,形成了壹個巨大的墓地。這是參考了漢朝的制度,唐朝是從祭墓開始的。起初僅限於土葬,後來允許申請土葬,逐漸擴大到子子孫孫。根據昭陵碑刻和出土墓誌的記載,隨葬者可能享受國葬,壹切喪葬所需由政府負擔;或者官方是壹座豐碑;或賜米、粟、布、絲;或者給衣服;還是傳到余額寶。還有壹個預先給定的土地,以便在死亡之前建造墳墓。還有紀念戰功的,比如李靖墓,像陰山、積石山;李記(徐茂公)的墓葬有陰山、鐵山、烏德山(即玉都金山)之類;阿什納舍的墳墓像壹座綠色的山壹樣升起;李思默立了壹座類似白道山的墓。再有就是皇帝寫書、題字:比如魏徵碑為唐太宗寫書;李遜碑為高宗皇帝著書立說,足見其恩寵。陪葬墓中的石雕也極為精美。文彥博墓前的石像,魏徵墓碑頭部的蟠桃花飾,尉遲敬德墓誌銘中的十二生肖圖案,石棺中的夫人線刻圖,都是當時的藝術精品。從墓中還發現了大量精美的手工藝品,如李記墓中出土的“三金亮德冠”,裝飾精美。據說唐太宗親自設計了三個,送給功勛最大的大臣,李遜得了壹個。眾多的陪葬墓襯托出墓園的宏偉氣勢。此外,每個墓前都有許多石人、石羊、石虎、石王柱、石碑,能更好地裝點墓園的繁華景象。同時,它也反映了唐太宗的君臣關系。有“榮辱與* * *,生死不忘”的意思。唐太宗能夠和英雄們“獨活”,既沒有亂殺,又安排得當,讓他們死後葬在壹起,這在歷代帝王中確實少見。

雖然昭陵的地面建築遭到破壞,屢遭戰亂破壞,但陵園內古跡文物豐富,還有大量的古代工藝美術等文物有待發掘。昭陵博物館陳列著許多墓碑和墓誌銘,保存了大量有關唐代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史料,向我們展示了初唐書法藝術的高度。

2.北京十三陵中的昭陵

明昭陵位於大禹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任皇帝穆宗·朱載垕及其三位皇後的陵墓。它是目前十三陵中第壹個大規模修復的陵園,也是陵園正式開放的旅遊景點之壹。

自隆慶六年(1572)六月十五日,明神宗在大禹山建陵,開始了大規模的地面建設工程。工部尚書朱恒任山陵事務巡撫,左工部侍郎趙謹負責監督木石的修建,右工部侍郎熊如達、內宮太監周宣負責工程的修建。此外,錦衣衛左都督朱和錦衣衛秘書也在現場監督工作。

工程進展非常迅速,僅僅壹年時間,昭陵工程就全部結束了。為此,神賜工部尚書朱恒等人若幹銀幣,還準許侍候郎雄如達的兒子入國子監學習。

但是好事多磨,因為施工不細致,才過了壹年,陵園建築就出現了地基沈降的問題。萬歷二年(1574)七月,昭陵金谷宮監陶金說:“六月以來,下了兩天雨,此墓臨根門內外磚石下陷。”工部主任王書玲下令檢查,回來時與陶金壹致。他還說寺廟、明樓、寶城都沒有損壞。於是,工部也向報告,該墓是重要場所,且事故發生在定陵建成不到壹年,內外管理官員都要查處。侍郎張還舉了湖北仙靈殿閣漏水的例子,處罰管理官員,要求對此進行調查。因此,宗申批評王書玲的回聲,說陵墓是重要的地方,怎麽能說下陷不重要呢?他還決定對提督工程太監周宣、左監工郭全根、工頭易、外交大臣、官修工匠王選進行質詢。

事情還沒完,工科老師吳就對說:“倫根的大門和寺廟都有大量下陷,寶城的磚石坍塌損壞更令人擔憂。”於是立即命令工部侍郎陳和主管此事的胡汝琴再去壹次。回來後報告說墓地嚴重下陷,單筆和倫根寺的方墻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陷和閃光,跟陶金和王書玲演的差遠了。宗申·蘭佐非常生氣,立即命令都察院加入工業部參加這次事故。這壹次,懲罰比上壹次更嚴厲。周宣、各降三級,免去管事之職。熊如達做了官,有了皇冠,生活清閑,雍容華貴地出了商;易、各降三級,調離工作崗位;等法務部再問;朱恒以尚書為官;楊俊青等4名監事被降級,郭元祥被減薪半年;馬陸等法務部提問。

陶進、免於虛報,是因為上報時間與陳、胡相差壹個月,其間大雨不斷,地陷相繼增大。

由於靈恩門、靈恩殿、昭陵城墻下陷嚴重,萬歷三年(1575)正月,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陳等知府重修昭陵。七月,宮鈴結束了。

因為昭陵多次開工,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壹次動工(指地面建築)時,工部於萬歷元年十月對施工所用的錢糧進行了清點,清點庫銀390932兩,還不包括神木等三廠植木用銀、大同橋梁廠白城磚用銀、大石窩等廠折舊石用銀、戶兵雇軍工糧用銀。萬歷元年十二月,工程署驗廠庫贈梁式等。修建昭陵所用的錢和糧食的數量。除了上面提到的工部實用銀,還有戶兵二部110119銀,共計50105O。其中;公司用銀204422,宇恒13145,都水118854,屯田164628。

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第二次修復所用的銀量。然而,根據明朝Xi的記錄,用於建造* * *的白銀為65,438+50萬元。這還不算嘉靖年間建造弓玄的費用。如果算上嘉靖年間陵營的開支,總花費至少在200萬兩以上,幾乎相當於隆慶的財政總收入(隆慶壹年的收入約為230萬兩)。因為建設昭陵需要巨額的資金和糧餉,工部極缺庫銀。萬歷二年八月,涿州橋修好了,但工部拿不出銀子,兵部也派不出軍事工匠。於是,侍郎張只好請求萬歷皇帝讓他母親捐錢雇人修建。

陵園建築的特點及其修復

(1)“啞院”制度始於十三陵。

昭陵的陵墓體系在十三陵中屬於中等規模。其神道的設置長約2公裏,由長陵神道七孔橋北向西分開。途中有五座空石橋,單座空石橋。陵墓附近建有碑亭,亭後建有三座單空石橋。陵墓建築面向南偏東38度,占地約34600平方米。它的整體布局在前面也是圓形的。寶城前有兩個院落,方城地下通道是前後直行的方式,五堂附堂三堂的規定都像泰國和康竹嶺。

昭陵最大的特點是率先形成了完整的“啞院”體系。明陵從仙靈到康陵周邊的六陵。寶城的封土是從寶城的環形排水溝開始的,形狀自然隆起。《長平山水》記載為“隧道平,寶城小,冢半填”。昭陵不壹樣。寶城的圍土特別飽滿,幾乎和寶城墻壹樣高。中間有壹個上小下大的圓柱形夯土墓。圍土的正面用弧形磚墻擋住,與方城兩側的寶城墻內墻相連,形成壹個封閉的月牙形院落,俗稱“啞院”,院外的月牙形墻稱為“月牙城”。

寶城封土的排水系統也很有講究。寶成是前低後高的形式,城內圍土中高外低。寶城內側配有凹型磚砌洗手池,左右兩側各有兩個方井略靠前。水井上蓋著漏水孔的水箅子,地下排水溝通向啞院兩側的排水道。每當大雨降臨,城內的雨水都能從啞院兩側的排水溝順利排出,有效保證了玄宮上方封土的幹燥。

方城後面的琉璃影壁,也從泰、康墓靠墻而建的方式,變成了壹半嵌在墻裏的方式。

昭陵的寶城比泰、康更精致壯觀。那麽,昭陵為什麽要采用這種“啞院”的形式呢?這還要從昭陵寶城養土的事說起。據《明神宗》記載,萬歷九年(1581)五月十五日,工部上書奏折。他說:“永陵寶城黃土,自嘉靖十八年至今已四十二年。不算太長,但還是虧了八個。”他還提出了六點建議供宗申批準。宗申看完劇後寫道:“皇族祖保城的填海造地為什麽四十多年了還沒完成?”由於這個項目非常重要,如果我們使用淩軍和班軍,將會延遲幾個月,我們最終不會完成遊戲。我們將根據擬定的段落進行招聘,並按時報到。"他又說,"我們去拜謁陵墓時,看到昭陵寶成也是缺高缺厚,我們正在整體上加以改善,不準我們蒙混過關。“這樣,雍、趙二陵寶城黃土同時耕種,大臣們怕落個‘成事’的罪名,自然也就按同樣的條例耕種了。這就是昭陵的保定與永陵相同,而與昌、賢、京、臺不同的原因。墓前的擋土墻、排水系統和墻的形式與寶城、方城的關系,應因圍土的高耕而重新考慮,從而形成陵區第壹個“啞院”。由於墓前擋土墻大大增加,這種形狀既能滿足永陵位模式下寶城黃土填築的需要,又能使方城下的地道和寶城通往明樓的左右轉拱繼續使用而不被土封掩埋。這種月牙城啞院的方式被後來的清朝和德國的陵墓所采用。

也許有人會問,昭陵的月牙城和啞院是原創設計,還是原創創新之舉?

從昭陵修建的歷史背景來看,不會是這樣的。因為從整個陵墓建築的規制來看,昭陵是按照泰國和康的墓葬來建造的。此外,昭陵建成時,正是明朝中葉著名政治家張統治時期。張受孝順皇後李的委托,輔佐年輕的皇帝,決心以務實的精神改變這種弊端。雖然他對始皇帝陵墓的修建非常認真,但他絕不會把精力花在陵墓制度的革新上。因為這種創新只會增加工程量,增加成本。當時,張正在千方百計地考慮如何開源節流,節省國家各方面的財政支出。這也可以從7月份在隆慶任職6年的工業部高級部長朱恒的內容中看出。根據宗申的神諭,昭陵的建造“不應因其醜而簡樸,不應與其親屬節儉,也不應浪費金錢。可見昭陵的“啞院”是在壹個偶然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

(2)受損墓地及其修復開放。

明朝滅亡後,昭陵兩次被毀。1644年,明樓被戰火焚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月五日,天降傾盆大雨,靈恩殿和靈恩二殿遭雷擊起火。陵墓士兵竭盡全力只保存了兩個靈恩殿,靈恩殿被完全燒毀。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間,兩座寺廟和林根門相繼遭到破壞。

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清政府為緩和民族矛盾,對十三陵進行了修繕。昭陵也在修繕中。從遺址分析,當時只修了三個工程:明樓、靈恩門、靈恩殿。這次改建使墓地體系更加完整了壹點,但改變了原有建築的規定。

按照明代制度,明式建築的牌坊都是上檐上翹,上檐七拱,下檐五拱。但經過修繕,昭陵已成為單上翹、單翹、五步鬥拱。明式建築中還增加了壹個石券屋頂。

恩門和冷恩寺的重建時間雖然變化不大,但都縮小了規模。靈恩寺,原為五間(30.38m)寬,四間(16.77m)深;清代重建後,面積數和寬度不變,但規模縮小到23.3米。進深改為三室,比例尺縮小為11.92米。倫根門,原三室寬(18.44m),兩室深(8.04m);清代重建後,寬度降為12.52米,深度降為6.77米。陵內兩廟及陵前聖德閣雖未重修,但廢墟也已拆除。只有壹面周宇墻建在石碑周圍的舊亭基上。從那以後,200年都沒有修過。昔日金碧輝煌的陵園建築壹片淒涼,只剩下殘破的明樓和陵墻。

為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開辟新的旅遊景點,豐富旅遊內容,經有關部門批準,十三陵特區從6月1985開始籌備昭陵修復工程,4月1987正式開工建設。主要修繕工程包括:更換明建築的木框架結構和瓦飾,修復和建造林根堂、林根門、兩座寺廟、沈工聖德碑亭、祭祀亭、神廚和神庫。1990年8月,除祭祀亭、神廚、神庫外的工程全部完工。1年9月,作為旅遊景點正式對外開放。1992年,祭祀亭、神廚、神庫也相繼落成。據《長平風光》:“十三陵陵陵恩門左右各有屠亭、五堂、三廂、壹亭、壹血池。墻壁四周有黃瓦,但長陵只有壹個亭子,沒有廳堂。“現場清理的情況表明,昭陵祭祀亭、廚房、圖書館的規定與文獻記載壹致。其中五廳為廚房主室,隔間為圖書室。”《明惠殿》記載昭陵之前有“二或左”墓,而昭陵有二。重建後的昭陵建築雄偉壯麗,具有完整陵墓體系的特點。林根堂裏還有壹個“明昭陵秋季修復展”。

昭陵石橋和新改建的聖德碑亭,再現了明代秋祭時寺內供品豐富、樂器齊全的盛況。左右兩側大廳分別有“明代昭陵皇後史料展”和“明代皇陵史料展”,介紹隆慶皇帝和孝義、孝安、丁曉三位皇後葬在昭陵的情況,以及明代王公貴族和嬪妃的墓葬規定。

3.沈陽昭陵

趙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唐太宗和皇後伯樂吉吉的陵墓,占地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最宏偉的壹座。位於古城沈陽(盛京)以北約十裏處,又稱“北陵”,是集清代皇家陵墓和現代園林於壹體的旅遊勝地。園內古松巍峨,草木蔥郁,湖水碧波蕩漾,大殿雄偉,金瓦耀眼,充分展現了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和現代園林的典雅秀麗。除了皇後之外,昭陵還埋葬了許多與隋宮宸妃、林芝宮貴妃和貞清宮舒菲有關的妃嬪和美人。它是清初最具代表性的陵墓,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壹。

昭陵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順治八年(1651)基本建成。經過多次翻新和擴建,它已經有了現在的規模。陵墓建築的布局遵循“前朝後眠”的原則,由南向北分為三部分。主體建築全部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布置,類似於明代帝王陵墓,具有滿族墓葬的特點。

昭陵占地654.38+0.8萬平方米,分為三部分。從南到北依次是:正面,從下馬北到正紅門,包括華表、石室、石牌坊、更衣堂、屠宰堂;中部,正紅門至防城,包括華表、石祥生、碑樓、祭室;後面是方城、月牙城、寶城,是陵墓的主體。

方城的正門叫隆恩門,上面有個門樓。方城四角有角樓。方城有龍恩殿、東西附殿、東西烘果房、燒絲亭。龍恩殿後有兩柱門,壹石五祭門,壹券洞門,券洞頂為大明樓。方城之後,還有月牙城、寶城。寶城中心,上為保定,下為地宮。寶成背後是龍爺山,俯瞰此山,墓地盡收眼底。

昭陵正面在耀眼的墻外,路兩旁有華表、石室、梳妝亭,牌坊在中間。牌樓是前面的主樓,青石砌成,四柱三層。它雕刻精美,別具壹格,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逛完牌樓就可以到達正紅門,這是遊覽中心部分的開始。鄭弘門是炫目墻的南大門,樓層高聳莊嚴,兩翼裝飾的彩釉龍墻因造型生動更引人註目。正紅門人參路兩側,有中華表、石獸、瞭望塔,遙遙相對。井然有序,莊嚴肅穆。在石獸中,最值得欣賞的是“大白”和“小白”。這兩匹石馬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據說它們是由墓主生前愛騎的兩匹馬雕刻而成的。欣賞石馬,可以去亭子。正紅門對面建有紀念墓主的亭子,亭內立有“昭陵沈工聖德碑”。

出了紀念碑亭,就可以到龍恩門了。龍恩門是方城的南門,對面就是紀念碑亭。方城是後部,像壹座城壹樣建造,坐落在耀眼的城墻上,仿佛是城中之城。遊覽防城,必先參觀龍恩殿。龍恩寺位於方城中心,前有龍恩門,後有明樓,左右有附殿,四角有角樓,猶如星辰拱月,極為雄偉。龍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巖臺階為基座,以閃閃發光的黃色琉璃瓦為屋頂,以金色匾額為彩繪橫梁和紅墻,極為華麗。過了龍恩寺,經過明樓就可以去寶城了。寶城在方城北端呈月牙形。寶成,又名保定,位於地宮,放置夫妻倆的棺木和隨葬品。登上寶頂,放眼望去,綠樹環繞,景色幽靜,猶如置身於城市森林,壹種寧靜感油然而生。

民國十六年(1927)五月,陵墓改為“北陵公園”,現占地332萬平方米。其整體規劃以陵為中心,分為陵、陵前、陵後三部分。公園裏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其中,方秀園是北陵公園內的園林,總面積4萬平方米,種植植物近200種,四季呈現,各具特色。早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柳浪聞鶯聲;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冬銀裝素裹,松樹挺拔。縱觀全園,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冬有綠,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壹景。園內建築與景觀巧妙結合,自然美和人工美與中國傳統園林建築藝術融為壹體,形成壹幅自然畫卷,吸引了大量中外遊客到此遊覽。北陵公園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面。夏天,碧波蕩漾,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和快艇在湖上觀光和劃船是很有趣的。現在北陵公園是國內外著名的旅遊景點。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觀龍恩殿,經過明樓,即可到達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呈月牙形。寶成,又名保定,位於地宮,放置夫妻倆的棺木和隨葬品。登上寶頂,放眼望去,綠樹環繞,景色幽靜,猶如置身於城市森林,壹種寧靜感油然而生。現在昭陵已經變成了北陵公園。

昭陵的另壹個特色是遠處的古松群。古松有2000多棵樹,松動了300多年,搖曳挺拔,高聳入雲。這些蒼翠欲滴的松樹構成了金娃紅墻昭陵的又壹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梧桐”、“夫妻樹”、“姊妹樹”、“龜樹”更是各具特色。

沈陽的昭陵古代史、神秘的皇陵和各種自然景觀,已成為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的遊覽勝地,成為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和沈陽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