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杜甫描寫戰爭殘酷的詩句

杜甫描寫戰爭殘酷的詩句

1. 關於杜甫描寫戰爭的詩句

關於杜甫描寫戰爭的詩句 1.關於杜甫的戰爭的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 杜甫《閣夜》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 杜甫《房兵曹胡馬詩》

驍騰有如此,萬裏可橫行。 —— 杜甫《房兵曹胡馬詩》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 杜甫《房兵曹胡馬詩》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 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杜甫《月夜憶舍弟》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 杜甫《房兵曹胡馬詩》

2.關於杜甫的戰爭的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杜甫《春望》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 杜甫《閣夜》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 杜甫《房兵曹胡馬詩》驍騰有如此,萬裏可橫行。 —— 杜甫《房兵曹胡馬詩》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 杜甫《房兵曹胡馬詩》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 杜甫《羌村三首·其三》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杜甫《月夜憶舍弟》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 杜甫《房兵曹胡馬詩》。

3.描寫詩人杜甫對戰爭的看法的詩句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 老婦出門看。 吏呼壹何怒! 婦啼壹何苦! 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

壹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由於指揮不統壹,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

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壹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壹篇。

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 前四句可看作第壹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輕易放過。

在封建社會裏,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於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壹個小村莊裏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於暗示性。可以設想,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壹空,無處歇腳;或者……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壹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

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讀杜心解》),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壹句的環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壹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裏生發出來。

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於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壹個“夜”字,含意更豐富。

第壹、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於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壹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壹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史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壹“呼”、壹“啼”,壹“怒”、壹“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壹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並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

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系。“婦啼壹何苦”,是“吏呼壹何怒”逼出來的。

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上啟下。

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

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壹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在那裏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

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壹次轉折。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壹次逼問訴苦的。

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壹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壹個男人,撲了個空。

於是怒吼道:“妳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壹個兒子剛剛捎來壹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

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擡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妳家裏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壹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這兩句,也許不是壹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壹句:“家裏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裏躲到什麽地方的小孫兒,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

於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妳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麽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本子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可見縣吏是要她出。

4.杜甫描寫戰爭的詩 急需 謝謝啦

兵車行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5.杜甫描寫戰爭的詩 急需 謝謝啦

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2。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3。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4。

點擊此處查看/隱藏全部註釋

1.國破山河在:言山河依舊,而人事已非,國家殘破。春到京城,而宮苑和民宅卻荒蕪不堪,雜草叢生。

2.這兩句有兩種解說:壹說是詩人因感傷時事,牽掛親人,所以見花開而落淚(或曰淚濺於花),聞鳥鳴也感到心驚。另說是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二說皆可通。

3.連三月:是說戰爭從去年直到現在,已經兩個春天過去了。抵萬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4.渾欲:簡直要。不勝簪:頭發少得連發簪也插不住了。

這首詩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杜甫此時仍陷於安史叛軍占據的長安,詩人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感慨與憂傷。首二句從大處著眼,是悲壯之筆;次二句從小處落筆,言見花開而落淚,聞鳥鳴而驚心。沈得潛註意到這兩句詩是"樂處皆可悲"(《唐詩別裁》)的對比式寫法。五六句寫憂國憂家之愁,七八句寫愁之深切。全詩情景交融,憂國念家之情深切感人,尤其五、六兩句,因道出人類生活中的壹種普遍的精神現象,遂成廣為傳誦之名句。司馬光曾提倡寫詩"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他說"近世詩人唯子美最得詩人之體",並舉此詩為例(見《溫公續詩話》)。又《唐詩分類繩尺》雲:"子美此詩,幽情邃思,感時傷事,意在言外。" 後起枯草

6.杜甫的戰爭詩

三吏,三別,兵車行,北征 杜甫“三吏,三別” 三吏是《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 三別是《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壹作卻)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千古用壹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孫有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壹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壹作固)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壹作致此)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垂老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

但對狐與貍,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壹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鼙。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只壹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兵車行(xíng)·杜甫 車轔轔(lín),馬蕭蕭,行(xíng)人弓箭各在腰。 耶(通“爺”,父親) 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gān)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xíng)人,行(xíng)人但雲點行(háng)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hái)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qǐ )。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 è ),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jiū)。

7.描寫人民疾苦與戰爭的杜甫的詩句

《北征》

鴟鳥鳴黃桑,野鼠拱亂穴。

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無家別》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垂老別》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新婚別》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石壕吏》

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新安吏》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8.杜甫有關戰爭的詩篇及賞析

登高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律 類別: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註釋 註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猶言壹生。

4、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簡析: 這首詩是大歷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

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

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古人有農歷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

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全詩通過對淒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

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

落木而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並用“不盡”壹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

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誌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

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裏”,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

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壹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

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壹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

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壹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壹壹得到表現。

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

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壹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細細體味,“壹篇之中,句句皆律,壹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壹 ”(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壹,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壹 。”

(《詩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