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曾經的“江北第壹男鎮”,為什麽現在只剩下壹個景點?

曾經的“江北第壹男鎮”,為什麽現在只剩下壹個景點?

南宋詩人陸遊在《怒書》詩中寫道“樓裏夜雪,鐵馬裏秋風散。“長城空,鏡中殿宇已先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收復故土時的焦慮和憤怒。詩中提到瓜州渡和大三關,這兩個地方都是古代重要的軍事要地。今天,先給大家介紹壹下瓜州渡。

1.瓜州在哪裏?瓜洲渡位於長江北岸,南距揚州15km,與鎮江隔江相望。是壹塊“南北之地”,“俯瞰京口,連接建康,跨海,橫跨長江,實現七省咽喉,都有保障。而且每年都有幾百萬輛運水車從河中駛來,從幾百個州遷徙過來的人會絡繹不絕的來來往往,所以才會停下來。是長江下遊重要的渡口和水運樞紐,是古運河的出海口。形勢險要,素有“蔣芳要塞”之稱,是兵家必爭之地。

瓜州渡的位置

瓜州原是長江中有泥沙堆積的瓜形冰磧,最早形成於漢代。晉代時露出水面,成為被水包圍的沙洲,逐漸形成漁村和城鎮。由於泥沙淤積日益嚴重,到唐朝中期,瓜州已與長江北岸的長江天津相連,成為渡口。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為保證水運,潤州刺史齊歡開通了12.5km的伊婁河,將原運河與揚子津相連。瓜州成為運河的咽喉和長江的十字形黃金水道,漕運(南方運糧到北京)、運鹽(淮河、淮河沿岸鹽田海鹽運內陸)的水路迅速發展成為江邊巨鎮,是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重地。唐末,瓜州逐漸出現城鎮,長江航道逐漸南移,瓜州與京口的距離越來越近。

二、瓜州宋主幹道宋後第四年(1168)開始修建瓜州城,史稱“簸箕城”。經過幾代人的建設,瓜州城越來越完善。凱爾·波洛在元代稱之為“瓜州城”。

明代瓜州有同知司、工部司署、河道管理處。明代瓜州城周長約5100米,高約7米。瓜州有很多大型建築,非常繁華。清代瓜州設有巡檢司、江都禦史臺、都督府、知府府。乾隆二十三年(1758),曹楠刺史遷至瓜州。清代有巡撫署、漕運署、都督署。清代中期,瓜州因水運、鹽運的發展而更加繁榮。據記載,瓜州鼎盛時期,所轄人口達40余萬,居住在城內的人口近65438+萬。康熙末年,長江航道北移,鎮江、揚州的長江南岸開始湧浪,北岸崩塌。南岸鎮江附近大量河灘、沙洲隆起,北岸瓜洲成為波峰點,河岸開始崩塌。光緒二十壹年(1895),瓜州全城最終潰於江中。

康熙南巡圖中的瓜州渡

三、瓜州瓜州的文化傳說始於晉代,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物產豐富,旅遊資源豐富。它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鎮。唐代鑒真和高僧三次東渡瓜州,第六次東渡成功,為唐文化的對外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南巡10余次,六次駐瓜州,在錦春園設宮。現在,壹座“瓜州古渡”的紀念碑已經豎立起來,以提醒遊客過去的事情。瓜州也流傳著許多傳說,這裏發生了杜十娘怒沈寶箱的故事,還有瓜州河岸邊的猛獸與岸上猛獸搏鬥的神話傳說。

鑒真東渡圖

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張,宋代的王安石、陸遊,明代的鄭成功,清代的等。,都在瓜州留下了詩詞,留下了代代相傳的名篇,所以瓜州渡自古就享有“渡詩”的美譽。白居易曾寫過壹首《長相思》詩,說“泗水流,流水流向瓜州古渡,吳山有點悲”。北宋詩人王安石寫過《登瓜州》壹詩:“京口瓜州,隔數山。春風綠了江南岸,明月幾時照我?”陸遊《煩惱書》也提到“樓船夜雪,鐵馬秋風散”。這些詩歌中的瓜州渡有著別樣的文化魅力。

瓜州地處交通要道,戰亂不可避免。南宋紹興三十壹年(1161),完顏亮領兵南侵,抗金名將劉昆在皂角林拒敵。完顏亮在瓜州被殺,瓜州的戰損非常嚴重。鄭成功也入侵瓜州,但在攻破瓜州後,卻誤中清廷的陰謀,不得不率領殘部逃回廈門。道光年間,英國也入侵瓜州,遭到當地民眾的激烈反抗。

原來的瓜洲鎮在光緒年間倒塌,現在的瓜洲鎮在清末重建。20世紀20年代,瓜州依然保持了幾十年的繁榮。從此瓜州日漸衰落。現在真正的古渡碼頭早就不存在了,只能在詩詞中找到。瓜州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