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桃花依舊笑春風的詩句 1. 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全部詩句
作品原文:
題都城南莊
作者: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復舊笑春風。
《題都城南莊》是唐代詩人崔護的作品,載於《全唐詩》卷三制百六十八。這首詩設置了兩個場景,“尋春遇艷”與“重尋不遇”,雖然場景相同,卻是物是人非。開頭兩句追憶“去年今日”的情景,先點出時間和地點,接著描寫佳人,以“桃花”的紅艷烘托“人面”之美;結尾兩句寫“今年今日”此知時,與“去年今日”有同有異,有續有斷,桃花依舊,人面不見。
兩個場景的映照,曲折道地表達出詩人的無限悵惘之情。此詩膾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二句流傳甚廣。
2. 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全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崔護《題都城南莊》
抒情詩多是緣情之作,而留下的文字資料,敘其本事者極為罕見。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則是壹個例外。在唐人孟棨的《本事詩。情感第壹》中,詳細描述了《題都城南莊》的傳奇故事。
詩人崔護,進士不第。清明日,去城南散心。來到壹處花木掩映的莊院。崔護“酒渴求飲”,有壹女子贈以杯水,“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第二年,崔護舊地重遊,門墻如故,大門緊鎖。崔護非常失望,在門上題下了這首詩。本來,故事講到這裏就行了:桃花人面,魂牽夢繞,充滿了懸念。可好事之徒卻偏要把故事續下去----過了壹些日子後,崔護又到城南,聞屋內哭聲。崔護探問,有老父答道,他的女兒自去年以來,“經常恍惚若有所失”,近日讀了門上的題詩,“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而死”。崔護入室,撫屍痛哭,祝告道:“某在斯,某在斯!”這女子竟“須臾開目,半日復活矣。“父大喜,遂以女歸之。”我想,這最後的壹幕喜劇有點俗氣,且與本詩感情基調不符,我們還是不管它為好。
這首詩的語言如清泉流瀉,潔凈淺白,似可不必再深思遐想,其實不然。“人面桃花相映紅”,桃花因人面倍增艷麗;人面因桃花益添嫵媚。人面因桃花紅了,是映襯;桃花因人面紅了,是移情。這是春色的美,這是青春的美,這是情愛初萌的美,這是生命勃發的美。“人面桃花”,為少女的美麗,創造了燦爛不朽的形象。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人去景在,在詩人的心中引起了難言的惆悵、失落乃至悲涼;可桃花卻渾然不察,依舊笑對春風!喜滋滋、樂呵呵,多少不合時宜的笑,多麽不解人意的笑!正是這喜氣洋洋的歡聲鼎沸惡毒笑,視聽通感,營造起壹片歡快,把情景落差的感情沖突推到了頂峰。崔護有幸,就壹個“笑”字,足以使他的詩名流千古。
3. “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完整詩句是什麽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的這首七言絕句,字面簡單,語言率真自然,明白流暢,幾百年來壹直為後世人傳誦,經久不衰,且“人面桃花”已被廣為引做典故和成語使用。說到這首小詩,還有壹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唐詩紀事》和《本事詩》對此都有所記載。
《唐詩紀事》載此詩本事雲:“護舉進士不第,清明獨遊都城南,得村居,花木叢萃。扣門久,有女子自門隙問之。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啟關,以盂水至。
4. 含有桃花依舊笑的詩句
《題都城南莊》
年代: 唐 作者: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燕山雪花大如席,與兒洗面作光澤。怳然天地半夜白,閨中只是空相憶。
點註桃花舒小紅,與兒洗面作華容。欲問平安無使來,桃花依舊笑春風。
《送張明甫》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觥船壹棹百分空,十五年前此會同。南去北來人自老,桃花依舊笑春風。
《偈頌七十六首》
年代: 宋 作者: 釋子益
瞿曇色相比金容,雨後青山插半空。覿面當機如不薦,桃花依舊笑春內。
5. 求類似於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的詩句,謝謝,越多越好
唐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唐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唐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
人生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元 羅貫中 《三國演義》卷首詞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唐 韋 莊 《金陵圖》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
晉 陶淵明 《詠荊軻》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
唐 王 勃 《滕王閣》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6. "桃花依舊笑春風"出自哪首詩
題都城南莊
崔護所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
去年今日,就在這壹座門廳當中,
那美麗的面龐和桃花互相映襯著,
都是壹般的緋紅。
可是如今,
那美麗的面龐不知到何處而去,
只剩下滿樹桃花和從前壹樣笑對著這蕩蕩東風!
解析
關於這首詩的故事,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大概是這樣的:書生崔護,去長安應試,未中。壹天,他喝了幾杯酒之後,到城南郊外散心,見到壹戶花木叢萃而門戶緊閉的人家,便上前叩門。半晌,只聽壹位少女從門縫裏問話,他對以姓名,並向她討茶解渴,那少女轉身取來茶水,便倚在門前桃樹下。崔護壹邊飲茶,壹邊就尋找話題,想和她攀談幾句,那少女雖沒有答話,然“目註者久之”。崔護飲茶之後,便起身告辭,那少女“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眷眄而歸”。時隔壹年,崔護情不可抑,又於這壹天去尋訪,只見大門緊鎖,空無壹人,崔護便在門上題了這首詩,怏怏而去。
詩的開頭兩句是追憶。“去年今日此門中”,點出時間和地點,寫得非常具體,足見這個時間和地點,在詩人心中留下了多麽深刻難忘的記憶。第二句是寫人,詩人拈出壹個人們猶知的形象——桃花,春風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艷麗,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紅艷,則“人面”之美可以想見;再者,本來已經很美的“人面”,在紅艷艷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顯得更加青春美貌,風韻襲人。壹個耀眼的“紅”字,正是強烈地渲染出這種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氣氛。面對著這壹幅色彩濃麗、青春煥發、兩美相輝的人面桃花圖,不用說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態,詩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歡愛和興奮,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兩句寫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異,有續有斷。同者、續者,桃花依舊;異者斷者,人面不見。這就產生了愈見其同,愈感其異,愈覺其續,愈傷其斷。正是這種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心情,越發加劇了眼前的惆悵與寂寞。
從故事情節來看,這是壹首即興的詩,它給人看到的似乎只是兩個簡單的畫面——桃花相映著的人面,人面去後的桃花。但是,由於人物的活動貫串其間,由於畫面與畫面、畫面裏(桃花)與畫面外(詩人)的對比、映襯,便巧妙地顯示了人物感情的發生、發展和起伏跌宕的變化,諸如初遇的脈脈含情,別後的相思,深情的重訪,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隱或現地表達出來了。全詩自然渾成,猶如從心底壹湧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盡。
有情人終成眷屬。據《本事詩》記載,原來那壹天少女和她的老父親出門去了,當他們回到家門,那少女壹見門上的題詩,便壹病不起。而崔護也由於心中惦念不安又來尋訪,少女在昏厥之中聽到崔護的哭喊,又蘇醒了,終於成了美滿的夫妻。這個故事曲折動人,很有壹些傳奇色彩,所以歐陽予倩先生曾就這個故事寫了壹出京劇《人面桃花》。而《題都城南莊》這首詩也是頗有特色的,它不僅使這個故事大為生色,就是作為壹個獨立的作品,也是廣為流傳的,而且在以後的詩詞中也累見其痕跡。比如:“落花猶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處?”(晏幾道《禦街行》)再如:“縱收香藏鏡,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華《瑞鶴仙》)從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對後世文學創作的影響。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七十四講述了壹個由時間創造的故事,壹位名叫崔護的少年,資質甚美可是孤寂寡合。某壹年的清明節,崔護獨自來到城南郊外,看到壹處花木叢萃的庭院,占地壹畝卻寂若無人。崔護叩門良久,有壹少女嬌艷的容貌在門縫中若隱若現,簡單的對話之後,崔護以“尋春獨行,久渴求飲”的理由進入院內,崔護飲水期間,少女斜倚著壹棵盛開著桃花的小樹,“妖姿媚態,綽有余研”。兩人四目相視,久而久之。崔護告辭離去時,少女送至門口。此後的日子裏,崔護度日如年,時刻思念著少女的容顏。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日,崔護終於再次起身前往城南,來到庭院門外,看到花木和庭院還是去年地模樣,只是人去樓空,門上壹把大鎖顯得冰涼和無情。壹派物是人非的景象。崔護在傷感和嘆惜裏,將壹首小詩題在了門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7.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請問妳誰的詩句
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崔護
註釋:
這是壹首情意真摯的抒情詩。崔護考進士末中,清明節獨遊長安城郊南莊,走到壹處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壹位秀美的姑娘出來熱情出來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節再來時,院門緊閉,姑娘不知在何處,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開,情態增人惆悵。
這首詩有壹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本事:「崔護……舉進士下第,清明日,獨遊都城南,得居人莊,壹畝之宮,而花木叢萃,寂若無人。扣門久之,有女子自門隙窺之,問曰:『誰耶?』以姓字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以杯水至,開門,設床命坐,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妖姿媚態,綽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對,目註者久之。崔辭去,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崔亦睠盼而歸。嗣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徑往尋之,門墻如故,而已鎖扃之,因題詩於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詩·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頗可懷疑。也許竟是先有了詩,然後據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兩點似可肯定:壹、這詩是有情節性的;二、上述「本事」對理解這首詩是有幫助的。
四句詩包含著壹前壹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第壹個場面:尋春遇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那麽壹回事,就應該承認詩人確實抓住了「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壹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註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通過這最動人的壹幕,可以激發起讀者對前後情事的許多美麗想象。這壹點,孟棨的《本事詩》可能正是這樣做的,後來的戲曲(如《人面桃花》)則作了更多的發揮。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艷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壹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壹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還能有什麽呢?「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回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盡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壹首小敘事詩,而是壹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敘述了壹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讀者不見得有過類似《本事詩》中所載的遇合故事,但卻可能有過這種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