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 {唐}鄭 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裏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1.這首詩裏頭有壹個統領全詩的關鍵詞,它就是啼
2.詩歌的第二聯通過環境描寫為全詩點染出壹種淒迷悠遠的意境,試分析作者塑造了壹個怎樣的環境?
答:詩人選擇荒水、野廟的地點加上“雨昏”“花落”的時刻,給詩歌點染出壹種淒迷幽遠的意境,渲染出壹種令人魂銷腸斷的氛圍。
3.末聯“相呼相應湘江闊”的主語是什麽?答:應是遊子、佳人
4.這首詩通過對鷓鴣的描寫,以物喻人,抒發了壹種怎樣的情緒?
答:鷓鴣啼聲,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鷓鴣啼聲抒發逐客遊子之情。此詩吟詠鷓鴣,抒寫了壹闋遊子思婦的斷腸曲。
5.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壹項是D(理解太實,是群群鷓鴣在低回飛鳴呢,抑或是佳人遊子壹“唱”壹“聞”在呼應呢,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
A.在首聯中,詩人並沒有對鷓鴣的形象作工筆式的描繪,而是通過寫鷓鴣的嬉戲,將它與山雞類比,作了畫龍點睛的勾勒。B.頷聯中的荒水、野廟加上“雨昏”“花落”,給詩歌點染出壹種淒迷幽遠的意境,渲染出壹種令人魂銷腸斷的氛圍。C.頸聯從鷓鴣轉到寫入。詩人選擇了遊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節,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D.尾聯實寫壹群群鷓鴣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聲在浩瀚的湘江上回響,在“日西向”時,它們飛回苦竹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