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筆下的瀛洲民居
□ 姚永發
清康熙七至十四年(1668——1685年)擔任崇明知縣的王恭先,著作了《瀛洲竹枝詞》12首,用簡練的筆墨和明快的節奏,贊頌了崇明的風土人情。他在第9首詩中寫:“南陌東阡總是沙,數間茅屋是莊家。慣挑壹宅圍溪水,五月輕陰好浣紗。”詩句大意是,清代前葉,崇明島初具規模,壹個個凸漲的沙洲組合成了祖國的第三大島。壹埭埭茅屋散落於沙洲,茅屋環水而座,溝水清清水橋忙,男擔凈水女浣紗。竹枝詞描繪壹幅男耕女織的農家勤業畫面。
據1989年版《崇明縣誌》記載:“本縣傳統民宅以獨宅居多,農村居民喜環宅開溝,稱四廳頭宅溝,宅前跨溝建橋。”崇明島地處江海交匯處,舊時常遭海盜和江潮的侵襲,故居民建造住宅時,先請堪輿先生確定吉地方向,然後在四周開溝。把挖出的泥土填高宅基,然後在高亢的宅基上造房。宅前架起小橋,以通出入,早上放橋,傍晚撤橋,似城門前護城河上的吊橋,確保居民安全。清代崇明詩人沈寓著《題崇明》壹詩中贊美:“處處垂楊柳,家家設板橋。”住宅壹般三廂,四廂,也有三進兩院、四進三院。大多壹宅壹姓,舉族集居。《瀛洲師山竹枝詞》詞曰:“村居幽靜少喧嘩,七件開門總不差,池有遊魚園有竹,籬笆遮住好人家。”勾勒出“獨宅獨勢”的居住習俗。
崇明人講究綠化,後宅溝外壹般種竹——竹報平安,象徵家族興盛;右宅溝沿種桃柳——桃紅柳綠,利於觀賞,且樹冠小,易透光;左宅宅溝沿種榆樹——“榆”諧音“余”,象徵富裕,且榆樹有吸附毒氣煙塵,凈化空氣的作用;宅前種槐樹——槐樹象徵著淵博的學問和崇高的地位,祈盼子孫讀書做官,位及朝庭正壹品的三公。
清乾隆三十四年崇明藉秀才徐興文,著作《崇明竹枝詞》贊譽:“四周壹碧水深深,翡翠銜魚度竹林。但得橋根添畫舫,蔔居何必近湖心。”那環宅水溝,碧水清清,水中魚躍,溝邊綠柳拂水,宅後竹翠欲滴、前設吊橋、四圍籬笆,幽雅和美妙的景致,為居住者提供了優越的生態環境。農民居住的民宅,就象遊船蕩漾在綠色的碧海。泊崇30年的安徽人吳瀏,被敦厚的崇風所感動,寫下《崇沙竹枝詞》 吟誦:“江左文風擅‘古瀛’,茅檐處處讀書聲。”“客至‘宅溝’施趕網,‘烏鯔’即及‘白魚’尊。”幽靜的民居是學生讀書的好地方,客人來了宅溝裏捕魚捉蟹,操辦佳肴熱情款待。徐興文另壹首《崇明竹枝詞》唱:“海市蜃樓果有無,長歌千漫掇髯蘇;歸裏擬向東洋看,壹葉扁舟逐釣徒。”秀才說,海市蜃樓是虛幻的傳說,而環水而座的民居是實在的建築。其樂融融的老翁,閑坐宅頭,掇理美髯,唱著山歌,就象百無禁忌的姜太公,穩坐壹葉扁舟的船頭,嚇退了壹群釣徒。
海島獨特的民居,先人遺留的壹道絕妙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