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桃花源詩翻譯

桃花源詩翻譯

壹、原文: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誌,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余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壹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二、翻譯:

秦王暴政亂綱紀,賢士紛紛遠躲避。

四皓隱居在商山,有人隱匿來此地。

往昔蹤跡消失盡,來此路途已荒廢。

相喚***同致農耕,天黑還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氣。

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雞犬互鳴吠。

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

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遊憩。

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雕知寒至。

雖無年歷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

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

奇蹤隱蔽五百歲,壹朝開放神奇界。

浮薄淳樸不同源,轉眼深藏無處覓。

請問世間凡夫子,可知塵外此奇跡?

我願踏乘輕雲去,高飛尋找我知己。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桃花源詩》是晉宋之際文學家 ? 陶淵明創作的附於《 ? 桃花源記》之後的壹首 ? 五言詩,詩與記珠聯璧合,又相互獨立,並無重復之感。

《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

《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

此詩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寧的生活,詩人以自己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深切感受,突破了個人狹小的生活天地,從現實社會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難出發,結合傳說中的情形,描繪了壹個與現實社會相對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會。?

《桃花源詩》原型地:

“桃花源景區以前叫大酉洞。”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當地文史專家黎洪告訴記者,最早提出“桃花源原型在酉陽”的,是酉陽本土籍詩人陳汝燮及才高八鬥的土司後代冉崇文,時間為鹹豐八年(1858年)。

159年前,陳汝燮與冉崇文同宿成都石牛寺。在夜晚談古論道之時,二人不約而同地認為大酉洞酷似陶淵明所記桃花源。

陳汝燮還寫下《題桃源行並序》:“酉陽才是真桃源,桃花源記非寓言……陡辟壹重天與地,田園屋宇無塵氣。想見樹中長子孫,先芬能誦秦皇避。吾酉在漢屬武陵,路忘遠近問津明。

永嘉以後沒蠻獠,直到元明失洞名……”論證了大酉洞為何是桃花源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以及丟失洞名的原因等等。

後來,冉崇文在編修《酉陽直隸州總誌》時,便將這壹考據記錄進去。這也是酉陽最早提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就在此的歷史記載。

盡管如此,桃花源的原型地歸屬壹直就爭議不斷。

光緒年間的趙藩在《清明節偕幕僚遊大酉洞》中,用“遷陵地歸武陵屬,圖經辯難森詞鋒。必求實之信鑿矣,爭言附會嗤君蒙”的詩句,表明當時各地對桃花源原型之地的爭議。

“所以,關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原型地到底在哪?早在100多年前,爭議就開始了。

“事實上,在武陵山區壹帶,類似‘豁然開朗、別有洞天’像桃花源的地方不少。”重慶師範大學教授鮮於煌認為,阡陌縱橫、雞犬相聞……這些都是我國傳統農耕文明的經典要素,它們也代表著人們心目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詩》的原型地也許無法考證,重要的是,這首詩對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體現。”鮮於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