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大蘇軾五歲,治平二年(1065年),蘇軾進入史館,與在昭文館的沈括同在崇文院任職。熙寧二年(1069年),沈括支持變法,受到王安石重用;蘇軾與司馬光等壹起,則持反對意見,變法派和保守派形成對立。
據南宋王铚《元祐補錄》記載,熙寧六年(1073年),沈括受命巡察兩浙農田水利,時蘇軾任杭州通判。沈括到了杭州,與蘇軾談論舊情,把其新作抄錄了壹份。回到京師後,沈括就用附箋的方式,把認為是誹謗的詩句詳細的“註釋”,交給了皇帝,揭發蘇軾在詩文中“愚弄朝廷”、“無君臣之義”。
元豐二年(1079年),禦史何正臣、李定上表彈劾蘇軾,烏臺詩案爆發。次年,蘇軾被貶黃州,牽連親友三十多名,涉及詩詞壹百多首。當然,沈括不是事件的主謀,但據說沈括正是始作俑者。此事李燾亦引入《續資治通鑒長編》,但對其真實性持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