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武術所說的武德是什麽!~!

武術所說的武德是什麽!~!

“武德”壹詞,最早見於《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這裏的“武”,指的是軍事。由於軍事與武術是同根***源,交叉發展的,後來武術也就將“武德”納為已有了。

我國人民歷來祟禮敬德。古人雲:“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士有百行,以德為首。”孔子辦學設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也以“德行”為首。因此,武術壹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讓它指引武術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壹直置優秀的品德於首要地位,讓它成為武術的靈魂;壹直將有無優秀的品德當作評價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標準,激勵習武人士:壹直用優秀的品德為有力的武器,鞭撻武林中的不良風氣與敗類。

武林人士深知,武藝是受人們的思想主司的,它是否施展在正確的地方,完全決定於思想。所謂“心正則拳正,心歪則拳偏”(拳諺)。執此之論,他們力主擇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人,不教品性邪惡的人,有如《拳經.拳法備要》說的:“賢良秘授救危困,邪亡休傳害眾生。”少林寺的壹些歌訣也再三強調:“忠誠善良傳衣缽”“少林真武技,莫傳惡歹人。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之前必須學習、培養高尚的品德:“練武先練德,教人先教心。”“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拳先習德。”(拳諺)

他們力主在學練武藝的過程中,始終要將培養高尚品德放在第壹位,德技雙修,正象拳諺說的:“練武要修德,練功要按轍。”否則,“練功不修德,必定要著魔”(拳諺),那便與武術的宗旨背道而馳了。

為了培養高尚的品德,各個門派均制定了若幹條律,要求門徒嚴格遵守。如少林有“練功十忌”:“壹忌荒惰,二忌矜誇,三忌躁急,四忌太過,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訟棍,八忌假正,九忌輕師,十忌欺小。

各門各派都認定:“功夫有限,仁者無敵。”(拳諺)因而對於練就了壹定武藝的人,遇到什到沖突的時候,要求他們首先充分發揮自己的品德作用,去解決問題;如果實在不行,再施展武藝,制服對方,而不應單憑武力,先發制人,所謂“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拳諺)。

凡是持技欺人甚至為非作歹之流,武林是不容許他們的,輕則加以責備,重則逐出師門,更重則予以嚴懲。少林即嚴正宣告:“有技無德者,非少林之徒!”並諄諄告誡武僧:“功成之後莫輕使,持技欺人忘德行。”

這些,充分表明武林人士從來不從純武藝的角度去看待武術,而總是將武術與品德緊密地聯系在壹起。他們認為:“無德無拳”(拳諺),堅持“文以評心,武以評德”(拳諺)。

那麽,武德包括了哪些內容呢?主要的是:

1、忠於國家民族

忠於國家民族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壹。歷代的仁人誌士均視“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國憂”。在武林人士身上,這壹優秀傳統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如少林寺有歌訣道:“罰懲惡歹忠國家,永為民族功績創。”“洪門”昭告成員;“吾宗之練習此術(指洪家拳),乃有愛國思想存於其間。誠肯筋骨廢弛,不能報國:東海可移,此誌莫易;磨練筋骨,留以有待。”許多武林人士都是這樣,象反秦復楚的項羽,抗擊匈奴的李廣,抗擊金兵的嶽飛,抗擊倭寇的戚繼光,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關天培,以及“滅洋”的義和團眾,均出身於武林,是武林愛國愛族的傑出英雄。

2、仗義濟民

中華民族的另壹優良傳統,是仗義濟民。

陳子昂指出:“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百姓)。”範仲淹有名言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孔子強調:“君子喻於義。”墨子認定:“萬事莫貴於義。”這些名言,正是其顯示。武林也有類似的話語,如《少林歌訣》的“永為百姓解困苦,普度眾生扶危困”“懲制惡霸和歹徒,解救黎民濟良善。”唐人說的“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在武林人士中,實踐了這壹點的為數不少。宋朝武陵農民鐘相宣布:“法分貴賤貧富,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為此,他領導農民起義,國號“楚”。“邊兵”出身的李白成也以給百姓“均田免糧”為口號,發動了起義,推翻了明朝。至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者,更是所在多有。

3、勇敢犧牲

如果說我國人民素來具有勇敢的精神、犧牲的精神,那麽軍隊將土便更是如此。“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馬革裹屍英雄事,縱死終令汗竹香”,這些即是他們的信條。武術與軍事壹樣是勇敢者的事業,特別需要犧牲精神,因而武林人土也崇尚勇敢、犧牲。拳諺便說“壹膽,二力,三功夫”,“壹練膽,二練眼,三練力氣四練閃”,將“膽”(勇敢)放在首位。他們既不畏懼兇惡的侵略者,也不畏懼殘暴的統治者;既不畏懼惡霸地痞,也不畏懼土匪強盜。當遇到欺壓人民之徒時,他們便會如同戰國的劍客聶政似的“杖劍至韓,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侍者甚眾。聶政直人,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當跟敵人搏鬥時,他們便會如同王薄等人似的沖向前去: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稍侵天半,輪刀耀金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4、誠信謙讓

《中庸》有言:“誠者,……聖人也。”孔子主張“言必信”,古諺雲:“謙受益,滿招損。”由此可見,我國人民對誠信謙讓的高度重視。武林人士同樣十分講究這些。司馬遷即曾大力肯定遊俠:“其言必信”,“已諾必誠”,“既已存亡(使將亡者得存),死生(使將死者得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對於武林人士來說,“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理不明,延名師;路不清,訪良友。”(拳諺)相沿成風。拳諺還告誡人們:“天外還有天,壹滿即招損。”拳諺甚至說“壹招即為師”。拳諺又力主讓人:“讓人壹掌理不虧。”《萇氏武技書》也說:“凡是恭敬謙虛,不與人爭,方是正人君子。”少林派則倡導:“寧可受人打,決不先打人。”“絕技只對暴客施,若逢良善莫出把。”

5、勤奮艱苦

凡是到少林寺參觀的人,看了練功堂(千佛殿)裏武僧站立的地方陷下去幾寸深,無不為他們的勤奮、艱苦的練功精神所感動,無不衷心地嘖嘖贊嘆。的確,少林武功之所以出類拔萃、名揚天下,完全是由於代代武僧的勤奮、艱苦的練習。他們的歌訣也展示了這壹點:“七十二藝須苦練,春夏秋冬不休閑;每天練習數百遍,持恒定然成好漢。”其他門派的情況同樣如此,所以拳諺說:“要想武藝好,從小練到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這也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的體現。“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艱難竭蹶,玉女於成。”這類話語都凝結著我國人民的美德。

上述五點,是武德的基本內涵。當然,武德還表現於其他方面,這裏便不贅述了。

研究武德,對於今天很有現實意義。壹方面,可以幫助傳授學習武術的人們,另壹方面還可以供其他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