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之情,也使無數詩人淚水沾襟:“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重淚不幹”(岑參《逢入京使》);“***看明月應垂淚,壹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望月有感》);“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範仲淹《漁家傲》)。“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西廂記》)。
悲愴的淚水,在古詩中也隨處可見,如屈原在《離騷》中長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最撼動人心的,還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有些詩人的淚水,是無法言說清楚的,譬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譬如李益的《上汝州郡樓》:“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
杜甫詩中多悲歌,卻也曾喜極而泣:“喜極翻倒極,嗚咽淚沾巾”,中國人最熟悉的,是他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人生有悲有喜,只要情到深處,便可能有淚水相伴。詩人多情,或許也多淚吧。
含淚的詩句中,李賀的兩句有點驚心動魄:“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思念之情,竟使得冰冷的金銅仙人也淚水盈眶。這使我聯想起董解元寫離情的詩句:“莫道男兒心似鐵,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壹樣讀之心驚。
李商隱有以《淚》為題的七律,為人間的離別之傷嘆息,詩中沒有壹個淚字,卻讓人感嘆不盡:“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最有趣的含淚詩,是賈島的《題詩後》:“二句三年得,壹吟雙淚流”,寫兩句詩琢磨了三年,想起來傷心。這是詩人的自憐自艾。
1;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以“滄海月明”、“藍田日暖”之景象來寫“珠有淚”的悲哀與“玉生煙”的迷惘。神話裏說,月滿則珠圓,可是,月夜下的滄海明珠依然有淚,在茫茫無際的大海裏,每壹顆珍珠都是壹個淚點,藍田山中出產美玉,有玉之處煙靄蒙蒙,而人們只見山中煙靄,不知玉在何處,美玉如同滄海遺珠壹樣無人賞識。
2;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含淚自問。花不語,也非回避答案,“亂花飛過秋千去”,不是比語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臨的命運嗎?在淚光瑩瑩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後花、人莫辨,同樣難以避免被拋擲遺棄而淪落的命運。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現了生活在幽閉狀態下的貴族少歸難以明言的內心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