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魚壹敲煩惱全消下壹句是手緊敲敲,財富來到。
木魚:
1、木魚是壹種法器,多用於佛教、道教的功課與法會。相傳魚晝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魚形,擊之以警戒僧眾應晝夜思道。形制有二:壹為挺直魚形,用來粥飯或集眾、警眾,懸掛在寺院走廊上。二為圓狀魚形,誦經時所用,放在案上。明、清以來,民間音樂和潮劇、粵劇中常用到木魚。使木魚除法器外兼具樂器功能。
2、木魚是佛學中國化的產物,是印度佛學融合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從功能上來看,它的產生源於佛教的“犍槌”。關於犍槌的創設緣起,《五分律》卷十八明確記載:“諸比丘布薩時不肯時集,廢坐禪行道。以是白佛。
3、佛言:‘應唱時至。若打揵椎、若打鼓、若吹蠡。’”《釋氏要覽》下曰:“今詳律,但是鐘磬、石板、木板、木魚、砧槌,有聲能集眾者,皆名犍稚也。”《祖庭事苑》曰:“犍稚,此翻聲鳴。”
4、佛學傳到中國以後,佛典中的Ghanta譯曰鐘,磬,打木,聲鳴等,是壹切打擊而發聲之物的通稱。這些例子都表明,佛學中國化後,犍槌(即木魚)的功能得到了大力擴展。柷敔在古代作為樂曲發起和收尾的樂器,在宮廷音樂中必不可少,佛學在漢末傳入中國後,犍槌迅速與中國傳統樂器融合,改造外形,擴充功能,木魚悠然而生。
5、馬承玉先生認為木魚源於道教,他說《道藏》記載了唐玄宗年間道觀開始仿制“瑞魚磬”而“木魚自茲始也”的事跡,其從文獻上出現的時間比司空圖的詩早,由此認定木魚產生於道教。
6、然而《歷代崇道記》是唐末的作品,能否真實反映唐玄宗時期的實情存在疑問。再者衢州道觀進獻石魚,只是偶然從地下挖掘出的異石而已,道觀的道徒不能解釋它是什麽東西,可見木魚在當時並不常見,所以道徒們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