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牡丹春節催花歷史悠久。據史籍記載,牡丹的觀賞栽培史大約為1500余年,此後大約300年,就出現了用土窯催出的牡丹花。自牡丹春節催花出現之日起,冬日盛開的牡丹花就為人們所喜愛。
1.牡丹春節催花始於唐,成熟於宋:牡丹春節催花源於我國,最早的記載見於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壹書,其中有:“常有不時之花,然皆藏土窯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時即有牡丹花。”所以,可以認為牡丹春節催花始於唐代,距今約有1200多年的歷史,可謂是世界上最早的花卉促成栽培技術之壹。到了北宋,牡丹春節催花技術已較完善,宋人周密在所著《齊東野語》中寫道:“馬塍(在今浙江杭州)藝花如藝粟,槖駞之技名天下。非時之品,真足以侔造化,通仙靈。凡花之早放名曰堂花,其法:以紙飾密室,鑿地作坎,緶竹置花其上,糞土以牛溲硫磺,盡培溉之法。然後置沸湯於坎中,少候湯氣熏蒸,則扇之以微風,盎然勝春融淑之氣,經宿則花放矣。”“此雖揠而助長,然必適其寒溫之性,而後能盡其妙耳。”可見,牡丹春節催花技術在宋代時已初步成熟。
2.明、清及民國時的催花牡丹:唐、宋之後以明、清兩代最盛,北京草橋和山東曹州(今菏澤)最有名。明《帝京景物略》(1635年)載:右安門外南十裏草橋,“惟冬花支盡三季之種,坯土窯藏之,蘊火炕晅之,十月中旬,牡丹已進禦矣!”《燕京歲時記》載:“京師臘月即賣牡丹。”余鵬年在《曹州牡丹譜附則》中記載:“今曹州花,可以火烘開者三種:曰胡氏紅、曰何白、曰紫衣冠群。”明末清初西湖花隱翁陳淏子在所著《花鏡》壹書中,在熏花壹部分,仍引用宋代周密的話,故知,清代的牡丹熏花,仍襲用唐宋之法,主要是提高溫度與濕度,註重施肥與通風等。
明清以來,牡丹栽培中心移至山東曹州,曹州花農每年將牡丹苗運往廣州,利用當地的溫暖條件露天催花,至春節前夕開花出售。因為廣州人有個習俗,每逢春節,家家總要擺上幾盆花,而曹州牡丹被奉為上品,象征著富貴吉祥、平安如意。所以,至廣州催花賣牡丹成為曹州花農的生財之道,在曹州當地稱為“下廣”(第壹次“下廣”的時間和人物已無從考證)。花農下廣最早全是水路,由黃河出渤海,經黃海、東海、南海至廣州。後來有了火車,就水陸兼行,由黃河至濟南搭火車,南至上海,再從上海坐輪船至廣州。路上的艱難困苦,是可以想見的。起初,牡丹外運根部帶著土坨子,後來經驗多了,不帶土照常開花。這樣,減少了外運的勞動強度,擴大了銷售量。最盛時,在廣州催花達5萬盆之多。以趙樓為中心,西至劉莊,東至孔樓,南至嶽樓,北至黃罡,方圓數千米,每年秋後許多人都下廣催花。翌年春,花農們帶著從廣州賣得的錢財,“厚值以歸”。
進入民國以後,牡丹下廣催花壹度仍持興盛態勢。民國初期,每年下廣催花的植株數量達7萬至8萬株。然而好景不長,隨著自然災害的加劇與社會局勢的動蕩,催花牡丹也隨之衰落。
3.20世紀70年代後牡丹春節催花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無論是下廣催花還是牡丹溫室催花,都近於停滯。偶有出現,數量也極少,質量也較差。70年代後,隨著國家形勢的好轉,牡丹春節催花逐漸發展起來,並呈迅猛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