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句賞析摘抄

詩句賞析摘抄

01.勵學篇

宋·趙恒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誌,五經勤向窗前讀。

〖經典評析〗

字裏行間給我們的啟示是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壹條絕佳出路。

02.集杭州俗語詩

清·黃增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裏出西施。

有緣千裏來相會,三笑徒然當壹癡。

〖經典評析〗

有緣千裏來相會是經典名句,形容兩個有緣分的人,不管相隔多遠,都會相遇的。最早出自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14出:“有緣千裏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03.題桃花扇傳奇

清·陳於王

玉樹歌殘跡已陳,南朝宮殿柳條新。

福王少小風流慣,不愛江山愛美人。

〖經典評析〗

詩人有感於短命昏君朱由崧重蹈南朝陳後主覆轍的歷史,激憤難抑,於是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懷古名篇。

04.雜感

清·黃景仁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壹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經典評析〗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壹用是書生”是該詩的名句,道出了古往今來讀書人的辛酸,此句在自嘲的同時,亦寄寓了極大的悲憤力量。現在多用來形容雖有滿腹學問,可惜有誌難伸的困境。

05.夜坐·其二

清·龔自珍

沈沈心事北南東,壹睨人材海內空。

壯歲始參周史席,髫年惜墮晉賢風。

功高拜將成仙外,才盡回腸蕩氣中。

萬壹禪關砉然破,美人如玉劍如虹。

〖經典評析〗

所謂“美人如玉”,即用秦女弄玉吹簫引鳳的典故,象征著詩人為藝術鍥而不舍的審美追求;所謂“劍如虹”,即用荊軻入秦的典故,象征著詩人為祖國不惜獻身的偉大襟懷。

[註]砉然xrán:砉然是屬於象聲詞,多形容破裂聲、折斷聲、開啟聲、高呼聲。

06.白鹿洞二首·其壹

唐·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壹寸光陰壹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經典評析〗

詩中“壹寸光陰壹寸金”成為勸勉世人珍惜光陰的千古流傳的至理名言。知識是靠時間積累起來的,為充實和豐富自己,同學們應十分珍惜時間才是。

07.竹枝詞二首·其壹

宋·黃庭堅

浮雲壹百八盤縈,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壹家皆弟兄。

〖經典評析〗

“四海壹家皆弟兄”出自《論語》中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結合創作背景,雖然此時黃庭堅被貶蠻荒,周圍都是陌生面孔,但所到處也還是宋朝的土地,都是祖國的親人,應該相親相愛。

08.自遣

唐·羅隱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經典評析〗

此句常比喻人得過且過、只顧眼前及時行樂而不思明日愁苦,流露了人生幾何當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但在政治腐敗的晚唐社會,這又何嘗不是壹種率直灑脫呢?

09.己亥歲·其壹

唐·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壹將功成萬骨枯。

〖經典評析〗

壹將功成萬骨枯,壹個將帥的成功是靠犧牲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換來的。曹松的這首詩描寫了安史之亂後的戰爭戰亂殃及江漢流域,兵荒馬亂、生靈塗炭的現實。

10.自嘲

宋·陶谷

官職須由生處有,才能不管用時無。

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

〖經典評析〗

北宋年間,陶谷自認為久在翰林院,功勞不小,便指使黨羽向皇帝推薦自己,希望能得到重用。宋太祖笑道:“我聽說翰林學士起草詔書,都是參照前人舊本,再換幾個字句,不過是依樣畫葫蘆而已,算不上什麽貢獻。”陶谷聽聞後,便題此詩自嘲。太祖得知,更加不願重用陶谷。

11.不第後賦菊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經典評析〗

菊花,歷來被視為華夏的國花,詠菊花而寫不出國魂者,皆下品。黃巢的這首詩托物言誌,借詠菊以抒抱負,境界瑰麗,氣魄恢宏,筆勢剛勁,格調雄邁。

12.贈去婢

唐·崔郊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壹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經典評析〗

詩人從侯門“深如海”的形象比喻,從“壹入”、“從此”兩個關聯詞語所表達的語氣中透露出來的深沈的絕望,比那種直露的抒情更哀感動人,也更能激起讀者的同情。

13.絕句

宋·夏元鼎

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愚。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經典評析〗

這首七絕現常用以比喻做事或治學,開始時往往很艱難,及至功夫、火候到了家,便會豁然開朗,壹通百通,獲得成功。

14.祝母壽詩

清·慈禧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經典評析〗

慈禧母親六十大壽時,慈禧沒有時間去參加母親的大壽,就讓侍臣給母親送了很多的東西,同時親筆寫了壹幅書法,裱好後送去了。這副書法壹直保存了幾代人,最後毀於文革。這副書法的內容便是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