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黃橋燒餅的來歷

黃橋燒餅的來歷

黃橋燒餅產於江蘇泰興黃橋鎮,它之所以出名,與著名的黃橋戰役是緊密相連的。在陳毅、粟裕等直接指揮下的黃橋戰役打響後,黃橋鎮12農磨坊,60只燒餅爐,日夜趕做燒餅。鎮外戰火紛飛,鎮內爐火通紅,當地群眾冒著敵人的炮火把燒餅送到前線陣地,譜寫了壹曲軍愛民、民擁軍的壯麗凱歌。時隔30余年之後,即1975年5月,粟裕將軍重返黃橋,黃橋人民仍用黃橋燒餅盛情款待他,他手捧燒餅,激動地勉勵大家說:“從黃橋燒餅我們看到了軍民的魚水深情,我們要繼續發揮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 古代燒餅,制用精細。據《隨國食單》載稱,燒餅的制作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黃橋燒餅吸取了古代燒餅制作法,保持了香甜兩面黃,外撒芝麻內擦酥這壹傳統特色,已從壹般的“擦酥餅”、“麻餅”、“脆燒餅”等大路品種,發展到蔥油、肉松、雞丁、香腸、白糖、桔餅、桂花、細沙等十多個不同餡的精美品種。黃橋燒餅,或鹹或甜,鹹的以肉丁、肉松、火腿、蝦米、香料等作餡心。燒餅出爐,色呈蟹殼紅,不焦不糊不生。1983年被評為“江蘇省名特食品”。 據史料記載,辛亥革命時期,面積不足兩平方公裏、人口不足6000的黃橋,有豬行近20家,油坊20余家,酒行10余家,糧行90多家。商業的繁榮,流動人口的增加,帶來了飲食服務業的興盛。那時,小小的黃橋竟有100家旅館、客棧,20多家飯館,4家浴室,4家書場,而燒餅店竟達60多家! 這麽多燒餅店,勢必引起行業內部的競爭。店主們不得不在用料、制作和品種上動腦筋,比誰家的分量足,比誰家的吃口好,比誰的芝麻撒得多。據說有兩家燒餅店的小徒弟,每天端著藤匾 “拼市”。壹家說,今天我家的燒餅外加兩個脂油丁,顧客當然爭著買這家的,那家的沒人買。第二天,另壹家也加兩個豬油丁。“拼市”的結果,不僅使消費者得益受惠,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燒餅的質量。 黃橋燒餅的日臻完美,是多少代燒餅師傅辛勤勞動的結晶,也凝聚著文化人的心血。 早先,何姓是黃橋的名門望族,自明代成化16年至萬歷35年的120多年間,何氏家族曾有過壹門 “四進士十舉人”的輝煌。清朝道光年間的何萱,雖說只是個歲貢,但著述頗豐,其 《韻史》80卷現存北京圖書館。這位老夫子不只結交了龔自珍、李兆洛等碩學大儒,與燒餅師傅們也頗多往來,常與他們切磋燒餅制作工藝。據說,按季節不同生產的應時品種,如韭菜燒餅、蘿蔔絲燒餅、蟹黃燒餅就是這位老夫子出的點子。

采納:/question/291700086.html